第1165集:学堂的书声(2 / 3)

加入书签

一起,互相扶着——做人,就得这样,心里装着别人,才能站得稳。”

孩子们都凑到沙盘前,睁大眼睛看着。阿禾也学着孔先生的样子,拿起木笔在自己的沙盘里划。可羊毛笔头太软,他一使劲,撇就歪了,像条歪歪扭扭的小蛇。阿禾有点着急,又划了一下,还是歪的。他抬头看了看孔先生,先生正好朝他笑,点了点头:“慢慢来,先把笔握稳。”

阿禾深吸一口气,重新握住木笔。这次他没用力,轻轻划下去,撇儿终于直了些;再添上捺时,他盯着沙盘里的痕迹,一点一点地挪。等他抬起头时,沙盘里的“人”字虽然不算工整,却也有了模样。孔先生走过来,蹲在他身边,用手指了指沙盘:“你看,这撇要短些,捺要长些,就像人伸出手,要去扶别人似的。”阿禾跟着调整,再写时,“人”字竟真的立起来了。

一上午的时光,都在沙沙的划沙声里过去了。孔先生教孩子们读“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跟着念,声音虽小,却很整齐,从祠堂里飘出去,落在院中的新桂苗上,连风都好像慢了些。

课间时,秦斩提着两个竹筐来了,里面装着新做的沙盘。原来他见孩子们共用一个沙盘,轮着写不方便,就让人多做了十几个。“将军!”孩子们看见他,都围了过来,小莲举着自己的沙盘,献宝似的:“将军你看,我会写‘人’字了!”秦斩蹲下来,看着沙盘里的字,笑着说:“写得好,比我小时候强多了。”

阿禾也挤过来,手里攥着木笔,想说自己也会写了,却看见几个孩子围着他,叽叽喳喳地问:“阿禾,你昨天说医署里有草药,是什么样的呀?”“素问先生是不是会治病?我娘上次头疼,就是喝了先生开的药好的。”

阿禾眼睛一亮,开始给孩子们讲医署里的事:“素问先生有个药箱,里面装着好多草药,有艾草,有薄荷,还有一种叫柴胡的,闻起来苦苦的,但是能退烧……”他讲得认真,连秦斩走到身边都没发现,直到秦斩揉了揉他的头,才回过神来。

“阿禾,你将来想当医者,也得识字。”秦斩拿起他的木笔,在沙盘里写了个“药”字,“你看,这是‘药’字,要是不识字,将来先生给你药方,你都看不懂,怎么给百姓抓药?”阿禾用力点头,把“药”字记在心里,又问:“将军,书上说‘医者仁心’,是不是就像您和素问先生这样?”

秦斩愣了愣,转头望向窗外。正好李婶挎着桑篮路过,看见学堂里的孩子们,笑着朝里面招了招手;张阿伯扛着锄头从田埂上走来,听见孩子们的笑声,脚步都放轻了,生怕打扰了他们。秦斩回头看着阿禾,眼神软了下来:“是,心里装着别人,不管是治病,还是挖渠、建粮仓,都是仁心。”

阿禾似懂非懂地点头,却把这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他低头看着沙盘里的“人”字,突然觉得,这字不仅是划在沙子里,更是刻在了自己心里——做人,就要像孔先生说的那样,互相扶着;当医者,就要像素问先生和秦将军那样,心里装着百姓。

这时,秦斩的系统界面轻轻弹出:“学堂启用,楚地识字率开始提升,解锁‘蒙学教材’,民心向背度+3%。”他没在意这些数字,只看着孩子们围着沙盘,你教我写“人”,我教你读“善”,连小莲都在教旁边的小男孩握笔。祠堂里的书声混着外面的蝉鸣,还有远处桑田里传来的李婶的笑声,凑成了寿春城里最安稳的声响。

日子一天天过去,学堂里的趣事也越来越多。孔先生根据解锁的“蒙学教材”,改编了适合楚地孩子的内容,教他们认“桑”“蚕”“鱼”这些和生活相关的字,还教他们算收成——比如一亩桑田能养多少蚕,一斤蚕丝能换多少铜钱。孩子们学得认真,连平时最调皮的小石头,都能算出自家木匠铺一个月能做多少张桌子了。

阿禾更是两不误,白天在学堂读书,傍晚就去医署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