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集:灶改利民,烟火平安(3 / 3)
又糯,比老灶烤的确实强多了。他摸了摸后脑勺,嘿嘿笑了:“行,俺也来搭把手,改个试试!”
夜色渐深,第一口改良灶终于砌好了。王阿婆添了把柴火,火从火门进去,“噼啪”一声就燃了起来,火苗顺着火膛往上窜,正好裹住锅底,锅里的水很快就冒了热气。再看烟囱,一缕淡淡的青烟顺着烟囱往上走,飘出屋顶,散在夜色里,灶房里竟没有一丝烟味。
“成了!真没烟了!”王阿婆激动得声音都抖了,伸手摸了摸灶台,“还不烫手!比老灶好多了!”
村民们都看呆了,纷纷回家清理自家的灶台,等着第二天接着改。素问让林生和石头留在村里,指导大家改灶,自己则提着药箱,挨家挨户给生病的村民送药——她配了些润肺止咳的草药,有甘草、桔梗,还有晒干的枇杷叶,煮水喝能缓解咳嗽。
接下来的几日,李家庄里满是砌灶的声响。汉子们轮流搭灶,妇人则煮着茶水、蒸着麦饼,送到灶房边。素问每天都会来村里看看,有时帮着调整烟囱的角度,有时教村民怎么控制火候——火门开得大些,火苗就旺;开得小些,火苗就稳,还能省柴。
有一回,村里的李二婶砌灶时,把烟囱的接口处封得不严实,烟还是漏了点出来。素问过来一看,二话不说,取来湿黏土,混着麦秆,一点一点帮她重新封好:“二婶,这接口处是关键,得像给孩子包襁褓似的,裹严实了才行。”李二婶看着素问额角的汗,心里过意不去,非要塞给她两个煮鸡蛋:“姑娘,你天天来帮俺们,俺也没啥好谢的,这鸡蛋你带着,补补身子。”
转眼半月过去,李家庄的三十多户人家,都改好了新灶。春日的阳光里,村里的炊烟不再是灰蒙蒙的一团,而是一缕缕清亮的白烟,顺着烟囱往上飘,散在田野上空,与远处的麦浪相映,倒成了一道景致。
这日清晨,素问刚打开医署的门,就看见王阿婆带着几个村妇,提着篮子站在院外。王阿婆怀里的孩子,脸色红润,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她,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咳嗽。“姑娘,俺娃不咳了!这几日能吃能睡,昨天还跟着俺去地里挖荠菜呢!”王阿婆笑得眼角都皱了,掀开篮子,里面是热腾腾的麦饼,还有腌菜、鸡蛋,“这是俺们自家蒸的麦饼,用新灶烤的,又香又软,你尝尝。村里的人都念着你的好,让俺们给你送点过来。”
另一个村妇也笑着说:“姑娘,俺家那口子,之前胸闷得连路都走不动,改了灶之后,没喝几服药就好了,现在天天能下地干活,比往年还利索呢!”
素问接过一块麦饼,咬了一口,麦香里带着淡淡的柴火味,却没有一丝烟味,暖乎乎的,从嘴里一直暖到心里。她望向李家庄的方向,晨光里,能看见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农人们扛着犁耙往地里去,鞭梢的脆响又响了起来,雀儿在老槐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满是生机。
林生端来一碗热茶,递给素问:“先生,你看,这改灶比开药方还管用,村民们的病好了,春耕也没耽误。”
素问点点头,看着手里的麦饼,轻声道:“医者,不光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这灶改好了,烟散了,病就不会再犯了。比起一张张药方,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安稳,才是更实在的事。”
春风拂过医署的院子,院角的桃树开了花,粉色的花瓣落在石桌上,与篮子里的麦饼相映,温柔得像这春日里的时光。远处的田野里,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香,农人吆喝着牛,犁出一道道整齐的田垄,播下新的种子——那是希望的种子,也是安稳日子的种子,在这春风里,正悄悄发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