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o集 学堂的读书节(1 / 4)
寿春学堂读书节
第一章晨光里的学堂
七月的寿春,晨露还凝在稻田的稻叶尖上,学堂后墙的老槐树上,蝉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聒噪。
阿禾提着母亲连夜浆洗好的粗布短褂,脚步比平时快了三分——今日是寿春学堂第一届读书节,先生说,每个孩子都要上台露一手,他要背的那《七月》,昨夜在油灯下默记了不下二十遍,可手心还是忍不住出汗。
学堂是去年冬天刚翻新的,原本是楚地旧贵族留下的破败院落,秦斩让人拆了塌掉的西厢房,补了漏雨的屋顶,又用三合土夯平了院子里的泥地。
此刻院子里已经热闹起来,新先生正带着几个年纪大些的学生,把写着“读书节”
三个墨字的木牌挂在院门上方。
木牌是镇上的木匠特意做的,边缘打磨得光滑,墨字里还掺了点朱砂,在晨光下瞧着格外精神。
“阿禾,你来得正好!”
先生转过身,手里还拿着一卷麻纸,“快把你背的《七月》再顺一遍,等会儿村民们来了,可不能怯场。”
阿禾赶紧站定,深吸一口气,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开始背。
刚背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就听见院门外传来张阿伯的声音:“先生,俺们来凑个热闹,不碍事儿吧?”
抬头一看,张阿伯扛着个小板凳,身后跟着李婶和几个村民,有的手里还牵着半大的孩子。
李婶手里拎着个竹篮,掀开盖布,里面是刚蒸好的桑椹糕,冒着淡淡的甜香:“先生,孩子们读书辛苦,俺带了点糕,等会儿歇着的时候垫垫肚子。”
先生连忙迎上去:“哪里会碍事!
求之不得呢,让孩子们也听听,读书不是闷在屋里的事儿。”
阿禾看着院门外陆续赶来的村民,心里忽然不那么紧张了。
他记得去年学堂刚开课的时候,只有十几个孩子来,有的家长还嘀咕“种地才是正经事,读书能当饭吃?”
可现在,光是来围观读书节的村民,就快把院子挤满了。
他摸了摸怀里揣着的课本,那是秦斩上次送来的,纸页厚实,上面的字是先生用蝇头小楷抄的,比他之前用的竹简轻便多了。
“阿禾,你看谁来了!”
旁边的小虎突然拽了拽他的袖子。
阿禾转头,就看见秦斩从巷口走过来。
他没穿平时的铠甲,只穿了件素色的麻布长衫,手里提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脚步轻快,一点也不像平时指挥防汛、修河堤时那样严肃。
“秦将军!”
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小虎跑得最快,伸手就想去摸布袋子,“将军,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呀?”
秦斩蹲下来,笑着把布袋子打开,里面全是装订好的书。
他拿起一本递给小虎:“你看,这是讲天下地理的,里面画了江河山川,等你读了,就知道寿春之外还有多大的地方。”
又拿起一本递给阿禾:“这本是讲医术的,里面有草药的图,你不是总跟着素问先生学包扎吗?说不定能用上。”
阿禾捧着书,指尖划过纸页上的草药插图,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上次在医点,素问先生说“多识草木,才能更好地治病”
,现在有了这本书,他就能认更多的草药了。
第二章书声满院
辰时一到,读书节正式开始。
先生站在院子中间的土台上,清了清嗓子:“今日读书节,咱们不考写字,只比读书——谁读得响亮,读得有感情,谁就是好样的!”
孩子们排成整齐的队伍,从土台前排到院子门口。
第一个上台的是小虎,他读的是《诗经》里的《伐檀》,声音又大又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