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85集 传习所教材编撰成书(2 / 3)
。”
素问走上前,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从桌上拿起防疫卷的初稿:“你们看,这里写了‘因地制宜’——平原关卡有水源,就用沸水消毒;山地关卡缺水,就用艾草加烈酒熏。
行医不是死记硬背,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
她顿了顿,又道,“把你们刚才的争论整理成案例,加进防疫卷的‘实操问答’里,让其他学徒也明白这个道理。”
随着编撰工作推进,书卷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药理卷不仅收录了百余种药材的性味、用法,还加入了“药材储存技巧”
,比如“当归需用柏树叶包裹防潮,黄连要放在通风干燥处防霉变”
;诊断卷详细讲解了望、闻、问、切四诊的要点,附带了“常见病症鉴别表”
,比如“高热伴皮疹可能是疫症,高热伴头痛可能是伤寒”
;治疗卷除了药方,还新增了“药材深加工图谱”
,从药膏熬制到药丸制作,每一步都有图文说明;防疫卷则补充了边境关卡、军营、乡野等不同场景的防疫方案,甚至包括“秋雨连绵时如何防止营房霉”
“夏季中暑如何快急救”
等细节。
书成之日,传习所的院子里摆满了装订好的《医官必读》。
竹简用红绳捆扎,每卷的封面都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卷名,药理卷配着药材图,防疫卷画着隔离棚,显得格外精致。
赠书仪式上,素问亲手将书卷递到每个学徒手中,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语气郑重:“这不是普通的书卷,是我们用无数次诊治、无数个日夜换来的经验,更是对百姓的承诺。
行医先修德,用药先明理,往后你们带着这本书去乡县、去军营,要记得——每一个药方,都连着一条人命;每一次诊断,都容不得半点疏忽。”
阿禾捧着书卷,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眼眶泛红:“去年我刚来时,连‘风寒’和‘风热’都分不清,是姑娘和李伯一点点教我。
现在有了这本书,我去武安分署坐诊,再也不怕遇到疑难病症了。”
之前质疑“外伤先清创”
的学徒赵岩,此刻正翻到治疗卷的“外伤篇”
,那里不仅详细写了“先用电灼止血,再用烈酒清创”
的步骤,还附了他当初论战的案例,旁边批注着“清创不及时,伤口易化脓,拖延救治时间”
。
他抬头看向素问,声音带着愧疚:“当初我总觉得止血最要紧,忽略了清创的重要性。
若早有此书,我也不会走那般多弯路,更不会差点耽误患者的治疗。”
素问笑着摇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进步。
不过你们要记住,书中所载皆是过往的经验,真正的学问,仍在诊台与乡野间。
往后你们遇到新的病症、新的药材,要记得补充进来,让这本书一直‘活’下去,帮到更多人。”
仪式结束后,学徒们捧着书卷各自散去。
李伯走到素问身边,看着院子里散落的红纸,感慨道:“还记得传习所刚成立时,只有十几个人,连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
如今有了《医官必读》,往后培养医官,就有了根基。”
素问望向远处的药田,春风吹过,成片的薄荷泛起绿浪。
她轻声道:“这本书记载的,不只是医术,更是我们对‘医者仁心’的坚守。
希望多年后,当这些学徒成为各地的医官,能带着这本书,把防疫的方法、治病的药方,传到每一个村落,让天下百姓都能有病可医,有药可治。”
夕阳西下,传习所的木窗上,映着学徒们认真研读《医官必读》的身影。
竹简上的字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