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85集 传习所教材编撰成书(1 / 3)
《医官必读》编撰记:一纸书卷载仁心
晨光透过传习所的木窗,洒在摊开的竹简上,李伯握着毛笔的手悬在半空,笔尖的墨汁在竹简上晕开一小团深色。
他抬头看向素问,声音带着几分斟酌:“药理卷中‘药材性味归经’部分,是否要补充去年从燕国传来的‘防风’用法?毕竟去年冬季伤寒,这味药救了不少人。”
素问正俯身整理治疗卷的草图,闻言直起身,指尖划过桌上堆叠的医案:“应当加。
不仅要写用法,还要标注产地差异——燕地防风根粗,药性偏烈,赵地防风须细,更适合孩童服用。”
她转头看向围在桌旁的学徒,“你们也说说,过往诊治中,哪些经验该写进书里?”
跛脚少年阿禾立刻上前一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他记录的病例:“去年漳水疫后,有村民得了‘后遗症’,总咳血,后来用姑娘教的‘百合固金汤’才好。
这方子该放进治疗卷的‘肺痨篇’,还要写明‘忌生冷’,不然药效会减。”
另一名学徒周墨点头附和,同时铺开自己绘制的药材图:“我画了‘穿心莲’的图谱,叶片脉络、根茎形状都标清了,还加了采收时间——必须在花开前采,不然清热解毒的药效会散。
之前有乡医误在花后采,治不好病还以为是药材没用,这细节得写进药理卷。”
素问接过图谱,仔细翻看后笑了:“周墨的图比上次精准多了,就按这个样式,把《赵地药材全谱》里的常用药都画进药理卷。
李伯,诊断卷的‘四诊法’部分,你再补充些‘辨伪’的技巧,比如‘望诊’时,如何通过舌苔颜色判断是真热证还是假热证,免得学徒们日后误诊。”
李伯应声记下,又指着诊断卷的初稿问:“‘脉诊’部分,要不要把‘妇人孕脉’和‘小儿脉’单独列出来?孩童脉搏快,妇人孕期脉滑,初学者容易混淆。”
“要分!”
素问加重语气,“上次有个学徒把孕妇的滑脉当成了‘痰饮证’,差点开了逐水的药,还好被你及时拦下。
这事要写成案例,放在诊断卷的‘误治警示’里,让所有人都记住——行医半点马虎不得。”
接下来的三个月,传习所成了最忙碌的地方。
白日里,李伯带着学徒整理医案,将“外伤先止血再清创”
“骨疽用骨碎补配黄酒”
等实操经验逐条梳理;素问则忙着审核各卷内容,常常挑灯夜读,在竹简边缘批注修改意见。
有次她现防疫卷里“隔离棚搭建”
的描述不够详细,连夜画出图纸,标注“棚高需三尺,间距两尺,通风口朝东避风寒”
,还特意注明“每日用艾草熏两次,熏后开窗透气半个时辰”
。
夜间的传习所,总能看到学徒们伏案抄写的身影。
阿禾的腿不方便,便坐在靠近灯盏的位置,一笔一划地抄录治疗卷的药方,遇到复杂的药材名称,就用小刀在竹简侧面刻下记号,方便日后核对;周墨则专注于绘图,为了画准针灸铜人的穴位,他特意借来魏地医官送的铜人,对照着在纸上反复描摹,连“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
这样的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这天午后,素问正在核对防疫卷的边境案例,突然听到院外传来争执声。
她出门一看,只见两名学徒正为“消毒时该用沸水还是艾草”
争得面红耳赤。
穿蓝布衫的学徒说:“边境关卡查出来的可疑人员,衣物必须用沸水煮,艾草熏根本杀不死病毒!”
穿灰布衫的学徒却反驳:“去年寒冬,边境水结冰,总不能让士兵用冰水煮衣服吧?艾草熏虽然慢,但方便携带,适合野外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