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77集 药材溯源建立档案(1 / 4)

加入书签

药籍溯源录

第一章竹简上的新规矩

暮春的邯郸药署,晾晒场上的茵陈刚收贮完毕,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药香。

素问蹲在药架旁,指尖拂过捆扎整齐的柴胡,眉头却微微蹙起。

王二柱抱着新到的地黄进来,见她对着一堆竹简呆,忍不住问道:“素问姑娘,这刚收的地黄品相挺好,您还琢磨啥呢?”

素问直起身,将手中的竹简摊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期入库的药材信息:“你看,这批柴胡说是来自武安山北坡,可根茎粗细不一,与去年同产地的货差得远。

问起具体种植的地块和施肥情况,药商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王二柱挠挠头:“药材这东西,山地平地长出来的本就有差异,哪能记得那么细?咱们挑挑能用的就行,犯不着较真。”

“用药救人,怎可马虎?”

素问语气凝重起来,转身进了诊室,取来之前因服用劣质甘草而腹泻的患儿病历,“上月那批甘草,就是因为炮制时没去净根须,才导致患儿不适。

若能知道它出自哪家作坊、是谁经手炮制,何至于查不到问题源头?”

她走到案前,提笔在空白竹简上写下“溯源档案”

四个大字,随即列出几行条目:种植地(精确至地块)、种植户、播种与采摘日期、加工方法、检验人、入库时间。

“从今日起,每批药材入库前,必须按这上面的条目逐一登记造册,缺一不可。”

王二柱凑过来一看,脸瞬间垮了:“这么做太麻烦了吧?光武安就有十几家种植户,每家的地块都要问清楚,还得记采摘日子,这得费多少功夫?”

“现在麻烦一时,将来能救人性命。”

素问指着竹简解释,“一旦药材出现问题,我们能顺着这些记录快找到源头,召回同批次药材,避免更多人受害。

就像给每批药材办了张‘身份帖’,来历去向一目了然。”

正说着,李伯拿着刚检验完的黄芪进来,听闻此事连连点头:“素问姑娘考虑得周全。

前几年闹瘟疫时,若能知道那批变质金银花的来源,也不会让三个患者病情加重了。”

王二柱虽仍觉得繁琐,但想到过往的教训,还是应了下来:“行,那我明天就去药市,跟药商们说清楚这个规矩。”

接下来几日,药署里多了些新鲜景象。

王二柱带着学徒们围着药商盘问细节,小吏则蹲在案前奋笔疾书,将信息一一刻在竹简上。

有药商抱怨太费事,素问便亲自出面:“若不愿配合登记,医署便不收这批货。

毕竟百姓吃的药,容不得半点含糊。”

药商们见状,只得细细交代清楚。

半月后,第一卷溯源档案堆满了半张案几。

王二柱擦着汗整理竹简,看着上面清晰的记录,忽然笑道:“别说,这么一记,下次再找武安的柴胡,直接翻档案就知道哪家的货最好了。”

素问拿起一卷竹简,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种植地:武安山北坡第三垄,种植户:张老栓”

的字迹上,眼底泛起笑意。

第二章银针试出的隐患

入夏后,邯郸城的暑气日渐浓重,医署接诊的风热感冒患者多了起来。

素问调配的金银花饮成了抢手药,每日都要熬制数十瓦罐送往各坊市。

这日清晨,负责检验药材的老药工孙伯拿着一小撮金银花匆匆进来,脸色白:“素问姑娘,这批刚到的金银花不对劲!”

素问接过金银花,只见花瓣色泽虽鲜亮,却隐隐透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她取来银针,蘸了点清水刺入花蕊,片刻后取出,银针针尖竟微微黑。

“是硫磺!”

她心头一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