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79集 图谱修订精益求精(3 / 3)

加入书签

得太圆,素问让他重新画:“川贝母的叶片是披针形,差一点就可能和浙贝母混淆,必须精准。”

一日,医署来了个从代郡来的药农,背着一筐药材求见。

药农拿出一株根茎呈纺锤形的植物,皱着眉说:“姑娘,这东西在我们那儿叫‘沙参’,可按图谱上的用法煮水,治咳嗽不管用,是不是我采错了?”

素问接过植物,又取出图谱翻到沙参那一页,仔细对比后现问题:“老伯,你采的是‘南沙参’,图谱上画的是‘北沙参’。

北沙参生于海边沙地,润肺止咳的功效强;南沙参生于山地,更擅长补气。

你要治咳嗽,得用北沙参。”

她又在空白竹简上画下南沙参的图样,“我这就把南沙参补进图谱,注明两者的区别。”

药农感动得连连道谢:“姑娘真是细心!

不然我们还一直用错药呢。”

待药农走后,李伯拿着新补的竹简,笑着说:“现在这图谱,不仅有药材的样子,还有用法、区别,比官府的医书还详尽。

再过些日子,怕是要装满整个书柜了。”

素问却在案前铺开一张新的竹简,写下“寻药日志”

四个字:“李伯,下个月我们去代郡的海边,采些北沙参的标本。

还有,听说雁门山有能治跌打损伤的‘续断’,也得去看看。”

她抬头望向窗外,夕阳正照在《赵地药材全谱》的竹简上,反射出温暖的光。

阿竹抱着刚晒干的药材走进来,看到案上的空白竹简,好奇地问:“姑娘,这图谱已经有一百五十六种药材了,什么时候才算完啊?”

素问拿起毛笔,在竹简上画下北沙参的草图,笔尖一顿,缓缓说道:“永远不算完。

赵地的山川里,还有多少没被现的药材?就算都找到了,用法、炮制方法也能再精进。

就像人会长大,医术会进步,图谱也得跟着完善。”

她放下笔,看着满桌的竹简,“只要能多救一个人,多走几座山,多画一张图,都是值得的。”

李伯站在一旁,听着她的话,眼眶有些热。

他想起素问刚到医署时,拿着一本薄薄的图谱,如今这图谱已经堆得像座小山,每一页都浸着她的汗水,每一笔都藏着救人的初心。

晚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晒药场的清香,拂过竹简上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这段青囊映山月、踏遍山川寻药的故事。

阿竹和石敢对视一眼,悄悄握紧了手中的药锄——他们知道,下一次寻药的旅程,又要开始了。

而《赵地药材全谱》的故事,也会在这一次次的跋涉中,续写新的篇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