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54集 疫后复盘规范初成(1 / 6)
赵地医署建储记
疫情平息后的第三日,邯郸医署的灯火仍亮至深夜。
竹简在素问指间铺开,墨汁顺着竹笔缓缓晕开,“传染病防治三则”
七个字力透竹青,下方“一隔离、二消毒、三溯源”
的注解,是她连日来复盘疫灾的心血。
李伯端着一碗温热的姜茶走进来,粗粝的手指摩挲着案上沾过疹液的布巾——那是此次疫灾的见证,如今已晒得干硬,却仍能让人想起孩童们高热时通红的脸颊。
“姑娘,这三则记下来,往后再遇疫症,咱们心里就有底了。”
李伯将姜茶推到素问手边,语气里满是欣慰,“只是此次能撑过来,多亏药田那批穿心莲和金银花存货,不然头三日患儿的药就断了。”
素问刚喝了口姜茶,暖意还在喉咙里打转,闻言眼睛骤然亮了。
她放下竹笔,指尖在竹简上轻轻敲击,声音里带着难掩的兴奋:“李伯这话点醒我了!
该建一座‘药材储备库’!
按疫病、外伤、杂症三类分储,疫病类要放在最易取用的地方,外伤药得防潮,杂症药按季节归置,再派专人看管,定期检查药效。”
这话刚落,门外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王二柱掀着帘子闯进来,粗布短褂上还沾着药田的泥土——他刚从城郊药田清点完剩余药材回来。
“姑娘!
建储备库这事儿我来!”
他胸脯拍得震天响,黝黑的脸上满是干劲,“我今晚就把现有药材的数目理清楚,明日一早就找工匠看地方,保证半个月内把架子搭起来!”
素问看着他风风火火的模样,忍不住笑了:“别急,先把药材统计清楚才是根本。
你去库房把所有药材都清点一遍,每种药材的数量、采摘时间、能存放多久,都记在木牍上,有受潮或虫蛀的单独标注,明日咱们一起议。”
“哎!”
王二柱应得干脆,转身就往库房跑,脚步快得差点撞翻门口的药桶。
李伯看着他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这二柱,做事倒是利落,就是有时候太急。”
“急也无妨,有咱们盯着呢。”
素问拿起竹笔,在“三则”
下方添了“附:建药材储备库”
几个字,又补了句“优先储备清热解毒、止血消炎类药材”
,才放下笔喝尽了碗里的姜茶。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案上的《赵地药材全谱》上,扉页的木刻纹路在灯光下格外清晰——那是她行医的底气,而这座即将建起的储备库,会是赵地百姓的底气。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王二柱就抱着一摞木牍冲进了医署。
他眼睛里带着红血丝,显然是熬夜统计的,木牍上用炭笔写得密密麻麻,还画着简单的记号。
“姑娘,李伯,药材清点完了!”
他把木牍摊在案上,指着最上面一块,“疫病类药材里,穿心莲还剩八十斤,金银花六十斤,黄连三十斤,就是龙胆草不多了,只剩五斤,上次试药和给患儿用药用得狠。”
素问拿起木牍仔细看,指尖划过“龙胆草五斤”
的字样,眉头微微皱起:“龙胆草性寒,却是治急疫的关键药,得尽快补。
你等会儿去药市问问,有没有药农手里有存货,要是没有,就派人去南边的太行山区收——那里的龙胆草长得好,药效足。”
“好!
我这就去!”
王二柱刚要走,被李伯拦住了。
“等等,你先把库房的情况说说,药材存放得怎么样?”
李伯蹲下身,拿起另一块记着“储存状态”
的木牍,越看脸色越沉,“怎么回事?止血藤有二十斤受潮了,薄荷也有部分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