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集 医道传承老学员回校授实践经验(2 / 4)

加入书签

赵二郎凑着头看,手指在医案上轻轻划过,忽然抬头问:“林师兄,那要是产妇本身贫血,加了益母草会不会伤气血?”

“问得好!”

林生眼睛一亮,拍了拍赵二郎的肩膀,“这就用到先生教的‘辨证施治’了。

要是贫血严重,就先扎两针‘血海穴’,先稳住气血,再用药。

我上次遇到个贫血的产妇,就是先扎针,再用益母草配当归,既止血又补血。”

他边说边起身,拉过旁边一个学员,让他伸出手,指着手腕处的穴位,“你们看,这‘血海穴’在膝盖内侧,按下去有酸胀感,扎针时得斜着进针,不然容易伤着筋脉。”

学员们都凑过来,有的伸手摸着自己的膝盖,有的拿出纸笔飞快地记着,连路过的杂役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竖着耳朵听。

庭院里的阳光渐渐升高,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

没过多久,秦斩也来了。

他刚从城外的药材种植园回来,肩上还扛着捆新采的黄芩,枝叶上还沾着露水。

见庭院里热闹,他把药材递给旁边的学徒,大步走了过来,声音洪亮:“林小子,去年你说清河镇有户人家,孩子得了急惊风,你用了‘针挑四缝’的法子,后来怎么样了?”

林生回头见是秦斩,连忙起身:“秦先生您还记得!

那孩子后来好了,现在都能跑着喊我‘林大夫’了。

不过我后来又遇到个类似的孩子,却不敢用同样的法子——那孩子出生时不足月,体质弱,针挑四缝怕伤了元气,我就改成了‘艾灸足三里’,连着灸了三天,也见效了。”

他边说边比划着艾灸的手法,“艾灸时得用陈年艾绒,火力温和,隔姜灸,既能温脾胃,又不伤正气。

那孩子灸到第二天,就能吃东西了。”

秦斩点了点头,伸手拍了拍林生的后背:“不错,懂得变通。

当年教你们针灸,总有人死记硬背穴位,却忘了看患者的体质。

你能根据孩子的情况改方法,这才是真学会了。”

他目光扫过围在一旁的学员,语气严肃起来,“你们记着,行医不是背书,得看着患者的脸色、脉象、体质来定法子,不然再好的方子,用错了也会出乱子。”

学员们都低下头,认真地听着,赵二郎把秦斩的话记在医案的空白处,还特意画了个小圈做标记。

素问站在一旁,看着林生耐心讲解、秦斩适时点拨的样子,想起两年前林生刚入学时的模样——那时他还是个只会认几种常见药材的山村少年,第一次见诊时紧张得手都抖,如今却能独当一面,还能把实践经验传给师弟师妹,心里满是感慨。

她转身回屋,抱出一摞新刊印的医书,走到学员们面前:“林生的这些实践经验,我已经整理到新的医书里了。”

她把医书递给前排的学员,“不过医道无穷,光靠书本还不够,以后你们毕业出去,也要多记、多问、多试,把济世学堂的医道传承下去。”

学员们纷纷接过医书,看着封面上“济世医录·实践篇”

几个字,指尖轻轻抚摸着书页。

赵二郎捧着医书,激动地说:“等我毕业,也要像林师兄一样,到偏远的地方去,把先生教的医术用在实处,再把遇到的情况记下来,回来教给师弟师妹!”

其他学员也跟着点头,有人说要去山区,有人说要去渔村,庭院里满是少年人的热血与憧憬。

林生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自己刚入学时的誓言,眼眶微微热——当年他只想学好医术,给村里的人治病,如今却觉得,这医道传承,比治好几个病人更重要。

夕阳西下时,学堂的庭院里依旧热闹。

林生带着学员们去了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