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集 突恶疾学员依学理初诊显成效(2 / 3)
而舌质暗红,指尖冰凉,这或许是积滞日久,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并非刚病时的症状。”
赵珩伸手摸了摸孩童的后颈,“而且他后颈处有轻微的汗湿,先生说过,‘闭气急症初时,患者多有隐性汗出,只是不易察觉’,不如先按食滞闭气之法施针,若无效再另寻他法?”
周明忍不住插话:“可这病症凶险,若是误诊,延误了救治时机怎么办?”
林小满也跟着点头,脸上满是担忧:“是啊赵师兄,万一……”
“弟子愿以学业担保!”
赵珩语气坚定,目光落在李伯年身上,“先生常说,‘医者当有决断,虽需谨慎,却不可因怕错而畏缩’,此刻孩童气息越来越弱,若等查明所有病因,恐怕就来不及了。”
汉子跪在地上,听到几人的对话,急忙抓住赵珩的衣袖:“小大夫,只要能救我儿,我信你!
若真有差池,我绝不怪你们!”
李伯年看着赵珩眼中的笃定,又看了看孩童愈微弱的气息,心中一狠:“好!
便按你说的办!
你说该如何施针?”
“当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三穴!”
赵珩语极快,“中脘穴调脾胃、化积滞,内关穴理气止痛、宽胸顺气,足三里健脾和胃、疏通经络,三穴同施,可通气机、散积滞,缓解闭气之症!”
李伯年点头,迅从针匣中取出三根银针,递给赵珩:“你来施针,我在一旁看着,若有偏差我及时纠正。”
赵珩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先将银针在火上消毒,然后对准中脘穴——他手指稳定,进针角度与深度分毫不差,正是学堂里反复练习的“平补平泻”
手法。
随后又依次在内关、足三里两穴施针,每扎一针,便轻轻捻转片刻,观察孩童的反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馆内的百姓都屏住了呼吸,汉子更是紧盯着孩童的脸,双手合十不停祈祷。
约莫半盏茶的功夫,孩童的手指忽然微微动了一下,紧接着,他喉咙里出一声微弱的“哼”
声,嘴唇的青紫色也淡了几分。
“有反应了!”
林小满惊喜地叫出声。
赵珩心中一松,却不敢懈怠,继续捻转银针,直到孩童缓缓睁开眼睛,虽然眼神依旧虚弱,却能看清眼前的人了。
他张了张嘴,声音细若蚊蚋:“爹……我饿……”
汉子闻言,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一把抱住孩童:“娃!
你醒了!
你终于醒了!”
李伯年走上前,再次搭住孩童的脉,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脉象虽仍虚弱,却已平稳许多,气息也顺了——赵珩,你辨症准确,施针得当,这次立了大功!”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鼓掌,有人笑着说:“没想到济世学堂的学员这么厉害,年纪轻轻就会治急症!”
“这小大夫以后肯定是个好医师!”
林小满和周明也凑过来,一脸佩服地看着赵珩:“赵师兄,你太厉害了!
刚才我都慌了神,你却能想起先生讲的案例,还敢断定病症!”
赵珩腼腆地笑了笑,摇了摇头:“我也是想起先生说的‘观形辨症,需结合细微之处’,若不是仔细看了舌苔和后颈的汗湿,也不敢轻易断症。
而且多亏李医师信任,给了我施针的机会。”
他又转向孩童,轻声问道,“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还有哪里不舒服吗?”
孩童摇了摇头,靠在父亲怀里:“就是有点累,肚子不疼了。”
李伯年随后开了一副健脾和胃的药方,嘱咐汉子按时给孩童煎服,又叮嘱近期饮食需清淡,不可过饱。
汉子千恩万谢地接过药方,抱着孩童慢慢走出医馆,临走前还特意回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