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集 工业联盟雏形(2 / 4)
营作坊,他蹲在熔炉前,用红外测温仪测定铜液温度——当工匠们看到仪器显示的“1o83c”
时,有人甚至跪下叩拜,以为是仙人降兆。
在蜀郡的栈道施工现场,工程师们用水平仪校准路基,让原本需要三个月的工程缩短至四十日。
改变最先体现在军工业。
当第一批按照《弩机制造标准》生产的万石弩运抵函谷关时,守将王龁亲自测试:三十步外的松木靶上,二十支弩箭竟有十七支命中红心直径三寸的区域。
“以往的弩机,能有一半射中靶心就算良品。”
王龁抚摸着弩臂上的编号,“如今每一件兵器都有记号,若有质量问题,直接追溯到工坊主和工匠……这比军法督战还管用。”
商业领域的变化同样惊人。
猗顿的商队开始使用联盟制定的“秦制斗量”
,在邯郸与赵国商人交易时,再也不用为各国不同的度量衡头疼。
他甚至依照连锁商铺的模式,在各城设立“工盟商号”
,专卖标准化的农具与兵器——那些刻着联盟徽记的青铜犁铧,因耕土效率比传统犁高五成,迅成为关东六国的抢手货,尽管秦国律法严禁将新式农具售予敌国。
最让陈渊欣慰的,是技术交流机制的建立。
每月十五的“百工集会”
上,冶铁工匠会分享如何用煤炭替代木炭提高炉温,墨家弟子演示改良后的滑轮组在建筑中的应用,商人则带来列国的市场需求数据。
有一次,来自陇西的牧羊人提出希望有更耐用的羊毛剪,三个月后,耕战工坊就推出了带弹簧装置的铁剪,效率提升十倍之余,还被改良成铠甲鳞片的裁剪工具。
四、暗流:旧秩序的抵抗
然而,变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入夏时分,陈渊接到密报:南郑的老工坊主们联名上书,请求保留“祖传技艺”
。
他带着两名联盟执事赶到南郑时,正看到一群工匠围在工坊门口,为的老者举着刻有“周官工法”
的青铜牌,大声宣称联盟的标准是“以夷变夏”
。
“老大人可知,去年南郑出产的戈,在宜阳之战中折断了多少?”
陈渊示意执事展开伤亡统计竹简,“三百一十七件兵器因质量问题导致士兵战死,其中两百零九件来自贵地工坊。”
他转向围观的工匠,“你们的儿孙若拿着这样的兵器上战场,你们能安心吗?”
老者梗着脖子道:“我等祖上七代都是周王室工正,如今却要听命于一个不知来历的联盟……”
话音未落,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我儿子上个月用了联盟的淬火法,锻造的剑连砍三块甲片都没卷刃!”
陈渊认出那是南郑有名的剑匠墨离,半个月前刚加入联盟。
周围的工匠开始窃窃私语,有人摸出怀里的联盟令牌,那是墨离偷偷分给他们的试用版。
最终,南郑工坊还是纳入了联盟体系。
但陈渊清楚,这只是旧势力的暂时妥协。
更让他警惕的是,最近收到的《百工技艺规程》竹简,常有被篡改的痕迹——有人在冶炼配方中偷偷增加了铅的比例,看似降低了成本,却会导致兵器脆裂。
他让系统扫描竹简上的指纹,现其中一份竟来自咸阳宫的某位宗室成员。
“他们怕的不是标准,是怕失去对工坊的掌控。”
深夜,陈渊在写给嬴政的密折中如此写道,“传统工官制度下,工坊主靠独门技艺垄断资源,而联盟推行的标准化,正在瓦解这种垄断。”
他顿了顿,提起狼毫加了一句,“臣请陛下赐联盟‘代王行工’之权,凡抗拒标准者,以误军机论处。”
五、齿轮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