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火苗钻进被窝的时候没人记得谁敲过钟(2 / 3)

加入书签

她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百姓们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战胜严寒!

远在千里之外的扬州,沈六郎收到了崔琰的信。

“北方匠材短缺,难以为继?”

沈六郎眉头紧锁,少年团的伙伴们也愁眉不展。

暖炕炉虽好,但需要大量的陶土和铁料,这些都是北方紧缺的物资。

“有了!”

沈六郎眼睛一亮,突然想起了什么。

“咱们去年修浮灶船的时候,不是废弃了很多油布残片吗?那些油布经过桐油浸泡,耐寒防潮,要是能用在暖炕炉上……”

少年团的伙伴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连夜开始试验。

他们将油布残片裁剪成合适的尺寸,用桐油浸泡,然后包覆在炉管上。

经过测试,油布裹层可以有效地减少炉管的散热,提高暖炕炉的热效率。

“太好了!

这样一来,咱们就能节省大量的燃料了!”

沈六郎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暖炕炉的炉芯是用陶土烧制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普通的百姓很难掌握。

“咱们能不能设计一种简易的木模,用木模压制陶芯,这样就算是非专业的工匠,也能批量生产炉芯了?”

少年团的伙伴们再次行动起来,他们找来木匠师傅,设计出一种简易的木模。

用木模压制陶芯,果然大大降低了炉芯的制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天后,“百童千炉二期”

启程北运。

每一箱暖炕炉都附带一张手绘的安装图,图纸上还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一行字:

“阿婆也能修的暖炉!”

长安,蓝焰商会。

贺兰楚正在核算商会的账目。

她现,如果全面推广民间自制暖炕炉,商会的取暖设备销售额将锐减四成。

“这可如何是好?”

贺兰楚有些犹豫。

她知道,李承乾推广暖炕炉是为了百姓,是为了天下苍生。

但如果商会的收入大幅下降,她又该如何向股东们交代?

她翻阅着灾区来的回执单,突然注意到一条备注:

“收到炉芯,孩子说像周师傅画里的那样。”

贺兰楚怔住了。

她想起了周哑子,那个曾经为静火教打造祭器的铁匠。

她也想起了李承乾,那个为了百姓不惜一切代价的太子。

“也许,我应该换一种思路。”

贺兰楚提笔拟出了一份《民用热效补贴方案》。

商会不再直销成品暖炕炉,而是转而向各地“炭工角”

提供标准化配件与认证标识,按安装量返利。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暖炕炉的技术统一,又能避免商会垄断市场的嫌疑,更重要的是,还能悄无声息地将商会的网络织入新政的毛细血管。

李承乾微服巡视,来到并州的一个驿站。

驿站的驿卒们蜷缩在冰冷的屋子里,灶膛里空空如也。

李承乾有些疑惑,问道:“你们怎么不烧火取暖?”

一个驿卒叹了口气,说道:“上个月朝廷是配了新炉子,可这玩意儿太复杂了,没人会装。

我们拆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干脆就当废铁卖了。”

李承乾听了,心中五味杂陈。

他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走到一旁,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套童团版的便携式暖炕炉。

在众人的围观下,李承乾熟练地组装着暖炕炉。

只用了十分钟,一个崭新的暖炕炉就出现在众人面前。

他点燃了炉膛里的柴火,火焰腾起瞬间,满屋都充满了暖意。

驿卒们顿时惊呼起来,纷纷围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