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法音惑心(3 / 3)

加入书签

:“原来如此!

法师慈悲,善巧方便,令人叹服!

只是…晚辈愚钝,尚有一问:若信众只知求福报,执着于‘有’,而不知‘空’之真义,沉溺于形式仪轨,满足于听闻法音之感动,却疏于思惟观照,不修心性,此等修行,岂非如沙上建塔,终难稳固?长久下去,是否反增执着,离佛智愈远?”

这个问题更加深入,直指法华寺可能存在的“养鬼”

隐患——只重形式,不重实质。

慧明法师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随即又舒展开,但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和不悦。

他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掩饰着情绪,缓缓道:“居士思虑深远,可见向道之心甚坚。

然修行之事,贵在持之以恒,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众生根器不同,因缘各异。

有人先得福报,信心增长;有人先悟空理,烦恼顿消。

不可一概而论。

我法华寺广开方便之门,接引十方信众,无论其求福、求慧,皆以慈悲心待之,以清净法音滋养其心田。

假以时日,因缘成熟,自能水到渠成,各得其所。”

他将寺中的浮华现状归咎于“众生根器不同”

和“因缘未熟”

,巧妙回避了自身引导的责任,并将“清净法音滋养心田”

这种空洞的形式再次置于高位。

沈砚注意到,慧明法师在说“清净法音滋养心田”

时,眼神似乎有意无意地瞟了一眼后山的方向,虽然极其短暂,却被沈砚敏锐地捕捉到了。

他心中一动:这慧明法师,恐怕并非对寺后那只“食客”

毫不知情!

他甚至可能…有意无意地在利用这种形式化的法音,来维持某种“平衡”

或“状态”

这次“论道”

让沈砚更加确信,慧明法师是一个极其精明、善于言辞、精通包装的宗教经营者。

他深谙信众心理,懂得如何用华丽的辞藻和“方便法门”

来掩盖核心义理的缺失,维持寺庙表面的繁荣。

他对真正的佛法智慧缺乏深刻的体悟和真诚的追求,或者说,他追求的“佛法”

,已经异化为一种维持其地位和寺庙运营的工具。

而那只食法鬼的存在,或许正是这种异化环境下的畸形产物,甚至可能被他视为一种…“无害”

的、甚至“有益”

的存在?因为它“证明”

了法音的“力量”

——至少能“滋养”

某些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