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法音惑心(2 / 3)
>许多人听完慧明法师那极具煽动力的讲经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慷慨解囊,但离开时,眼神中的迷茫与焦虑似乎并未减少多少,只是暂时被一种“花钱买心安”
的虚幻满足感所替代。
他们似乎更关心“捐多少钱能得多少福报”
,而非“如何依教奉行,改变心性”
。
沈砚又参加了几场规模不一的法事。
无论是为亡者度的水陆法会,还是为生者祈福的消灾法会,形式都极其华丽:香花铺地,幡幢招展,法器琳琅,梵呗悠扬。
慧明法师的宣讲依旧声情并茂,感人肺腑。
然而,沈砚敏锐地感知到,这些法事的核心似乎生了偏移。
它们更像是一场场精心设计的宗教表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信众的情绪,从而获得更多的布施。
法事的“神圣性”
被“商业性”
和“表演性”
所侵蚀。
真正的度、祈福之力,因缺乏至诚之心和清净愿力,变得极其微弱。
而那些由华丽形式产生的“声相能量”
,依旧源源不断地流向寺后,滋养着那只隐匿的食法鬼。
沈砚注意到一个细节:寺中负责敲钟、击磬、唱诵的几位执事僧,他们的动作规范,声音洪亮,但眼神却空洞麻木,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重复的体力劳动,口中诵念的经文对他们而言,与念一串数字无异。
这种机械化的“修行”
,恰恰是食法鬼最喜爱的“食物”
之一。
沈砚决定近距离接触慧明法师。
他通过“随喜”
了一笔不小的功德,获得了一次与慧明法师“品茗论道”
的机会。
在一间布置得极为雅致、焚着上等檀香的静室中,沈砚见到了这位法华寺的住持。
慧明法师依旧一身华贵袈裟,笑容可掬,言语温和,极具亲和力。
“林居士年纪轻轻,便有向佛之心,实乃慧根深厚,善缘殊胜啊!”
慧明法师亲自为沈砚斟茶,动作优雅,“不知居士对佛法有何感悟?若有困惑,老衲愿为居士解惑。”
沈砚故作谦逊:“法师过誉了。
晚辈游学四方,对佛法只是略知皮毛。
近日在宝刹听法师宣讲,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只是…心中有一惑,不知当讲不当讲。”
“居士但说无妨。”
慧明法师笑容不变,眼神中带着鼓励。
“晚辈听闻,佛法讲‘万法皆空’,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然观世间信众,乃至宝刹之内,似乎人人皆在求‘我’之福报,‘我’之平安,‘我’之利益。
这与‘无我’之旨,是否有所相悖?法师宣讲时,亦多强调布施得福、持戒得报,此是否亦是着相?”
沈砚的问题看似请教,实则尖锐,直指法华寺现状的核心矛盾。
慧明法师眼中精光一闪,随即恢复平和,他捋了捋胡须,从容道:“居士问得好!
此乃初机学佛者常见之惑。
‘空’非顽空,‘无我’非断灭。
佛陀慈悲,知众生根器浅薄,执着深重,故开方便法门,以‘有’引‘空’,以‘福报’为舟筏,引众生入佛海。
布施、持戒,皆是善法,能积累福德资粮,消除业障,令心渐趋清净。
待福德深厚,心性渐明,自能领悟‘无我’之真谛。
此乃‘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之善巧也。”
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将功利化的修行包装成“方便法门”
,听起来似乎天衣无缝。
沈砚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恍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