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南疆捷报平楚地,北国溃师丧州城(1 / 3)

加入书签

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林士弘政权的覆灭标志着大唐完成了对江南的最后统一。然而就在洪州总管的捷报传向长安之时,来自山东的急报却如冬日冰刺扎进了太极殿,淮阳王李道玄全军覆没的噩耗,让刚刚因平定南方而稍缓的朝堂,再度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寒风吹过潼关,将南北两场战事的硝烟揉作一团。南方大捷的凯歌尚未谱就,北方的败报已如雪片般飞入兵部。洺州总管弃城而逃,沧州刺史临阵脱逃,齐王元吉畏敌不前,当林士弘的楚旗在安成山洞轰然倒塌时,刘黑闼的叛旗却已在河北大地卷土重来。

此刻的长安城内,凯旋的号角与告急的钟声奇异地交织。在南方战场高奏凯歌的映衬下,北方战局的溃败显得格外刺目。这场胜利与失败并存的诡异局面,仿佛在预示着“外患虽平,内忧方炽”,深宫之中,一场关乎帝国命运的暗涌,正在权力的深渊里悄然翻腾。

洺水河畔,淮阳王李道玄战死的消息随着凛冽的北风,瞬间席卷了整个山东大地。

“王爷……败了?”洺州城头上,守军望着远方溃逃的败兵,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城下,逃难的百姓扶老携幼,哭喊声震天动地。不知是谁第一个扔下兵器,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

洺州总管府内,庐江王李瑗焦躁地踱步,手中的战报已被揉得不成样子。

李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他的父亲李哲是隋朝的上柱国,而李哲正是李渊叔叔的儿子。这层血缘关系是他在唐朝初年被重用的根本原因。早年间,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李瑗便前往投奔,被任命为 刑部侍郎。随着唐朝统一战争的进行,李渊大量任用宗室子弟出镇地方,李瑗也因此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在李唐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的进程中,原属窦建德根据地的河北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成为军事重镇。武德四年(621年),李瑗被任命为 洺州总管,负责镇抚这一战略要地。这充分说明了李渊对他的信任。

几日前,淮阳王李道玄率军与刘黑闼激战。李瑗当时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其驻地是李道玄大军的重要后方。然而,他与李道玄的关系 “素不相能” ,即一向不和。李道玄在与刘黑闼的战斗中,因副将史万宝按兵不动而孤军奋战,最终兵败殉国,年仅十九岁。虽然直接责任人是史万宝,但作为近在咫尺、总管后方军政的李瑗,负有见死不救或协调不力的责任。他与李道玄的不和,使得朝野上下将他的不作为与这场悲剧联系起来。

李道玄的战死,暴露了河北唐军将领内部不和的严重问题。李渊对此极为震怒和痛心。事后回顾,李瑗在洺州总管任上,显然未能有效整合力量、支援前线。他的军事才能和协调能力受到了朝廷的严重质疑。

“总管,叛军距城已不足三十里!”此刻,斥候浑身是血地跪倒在地。

李瑗猛地站定,脸色惨白:“李道玄的三万精锐都败了,我们这五千守军如何抵挡?”

幕僚急谏:“王爷!洺州乃河北重镇,岂可不战而弃?”

“住口!”李瑗一把推开案几,“本王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但若全军覆没,谁去向朝廷报信?”他环视众将,声音颤抖,“传令……弃城!”

是夜,洺州城门洞开。李瑗带着亲信仓皇西逃,马蹄声惊醒了整座城池。望着主帅远去的背影,守军士卒纷纷脱下甲胄,四散逃亡。

十一月的河北大地,寒风格外凛冽,就在洺州易主的同一天,沧州城头也燃起了告急的烽火。这座位于永济渠畔、掌控河北漕运与盐业的重镇,此刻正被刘黑闼的叛军团团围困。刺史程大买站在城楼上,望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双手止不住地发抖。

程大买早年追随李渊晋阳起兵,凭借此资历,得以出任沧州刺史,此刻他正死死攥着冰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