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洺水城三度易帜,罗士信独守殉节(1 / 3)

加入书签

武德五年二月初的洺水河畔,残冰在晨曦中泛着冷冽的寒光。河面上漂浮着尚未融尽的浮冰,如同碎裂的玉片,在初春的微风中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两岸的枯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战争的阴云比尚未远去的寒冬更加凛冽。

当徐河大败的消息在黎明时分传回洺州时,刘黑闼正在王府用早膳。在听到战报的瞬间银箸从他指间滑落,在青石地面上弹跳着发出刺耳的声响。他缓缓起身,玄色王袍上的金线刺绣在晨光中闪烁不定。

\"十善败了也好。\"他对着侍立一旁的范愿冷笑,声音中带着几分刻意的轻松,\"让李世民以为我军心溃散,正是时候。\"说罢大步走向城楼,沉重的战靴在石阶上踏出回响。望着南岸连绵不绝的唐军营寨,他眯起眼睛,\"是时候让这位养尊处优的秦王见识真正的河北儿郎了。\"

此时在三十里外的洺水县城内,一场关乎城池命运的密谋正在县衙后堂悄然进行。烛火在微风中摇曳,将县尉李去惑的身影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显得格外凝重。他屏退左右,只留下心腹李潘买,两人对坐在铺着城防图的案几前。

\"昨夜收到的密信,\"李去惑压低声音,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案上的青瓷茶盏,\"秦王许诺,若能献城,封刺史,世袭罔替。\"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

李潘买抚着案上绘制的城防图沉吟不语,指尖在城墙轮廓上缓缓移动。\"刘黑闼待我等不薄,\"他终于开口,声音干涩,\"只是这'汉东王'的旗号,终究不如大唐正统。况且...\"他抬眼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李世民已经收复了大半河北。\"

二人密谈至三更时分,烛泪在烛台上堆积如小山。最终,在鸡鸣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们做出了决定:二月初十举事。

翌日黎明,洺水城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发出沉重的吱呀声。李去惑亲率部众擒杀守将,鲜血染红了城门洞的青石板。他立即派人向唐营报信,信使的马蹄在尚未完全解冻的官道上激起阵阵冰屑。

正在巡营的李世民闻讯,玄色大氅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他立即召来彭公王君廓,目光如炬:\"将军速带一千五百精骑入城,切记稳守待援,不可贸然出击!\"

王君廓领命而去时,铁甲在晨曦中泛着冷光。

秦叔宝在旁提醒,声音低沉:\"殿下,刘黑闼必不会坐视洺水易主。此城恐将成为血战之地。\"

果然,二月十日,刘黑闼亲率两万精锐直扑洺水。大军行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战马的铁蹄踏碎了沿途的残冰。行至列人县时,道路两侧突然杀声震天,早有准备的秦叔宝伏兵四起。这位当年的\"门神\"手持马槊,在敌阵中左冲右突,汉东军前锋顷刻溃散。阳光透过扬尘,照在他染血的铠甲上,映出一片刺目的红光。

刘黑闼见势不妙,急令后军结阵自保,此战损兵三千,被迫退回洺州。

就在河北战事胶着之际,南方的张善安在虔州府衙内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二月十二日,这位盘踞豫章多年的豪帅,将虔、吉等五州的舆图用锦盒装好,派心腹快马送至长安。

大唐皇帝李渊在太极殿亲自接见来使,殿内的金柱在晨曦中闪耀。他当即下诏授张善安为洪州总管,诏书上的玉玺印记鲜红如血。

消息传至前线,李世民对房玄龄感叹,声音中带着欣慰:\"南方既定,我军后顾无忧矣。\"

二月十六日,秦王李世民率唐军收复邢州的捷报随着春风传来。这座曾坚壁清野的古城,终于在刺史陈君宾的治理下重归大唐。城墙上新换的唐字旗在风中飘扬,守军将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在两日后,井州人冯伯让的归降更显意味深长,他原是窦建德麾下骁将,如今却主动献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