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夏侯端千里归唐(3 / 4)
血滴在火中滋滋作响,两千人哭声震野。火光照见无数张泥污面孔,有人嘶喊:\"使君可知?三日前断粮,是您私藏的最后半袋盐救了全营性命!\"
最终五十二人留下誓死追随夏侯端,夏侯端将旌节缚于背后,残存的赤缨宛如凝血。
五十二道身影没入晨雾,他们嚼着苦涩的野豆荚穿行在沼泽深处,每当有人踉跄跌倒,总听见沙哑的《无衣》吟唱从队伍前方传来,那是夏侯端少年时在洛阳太学读的诗句,此刻却成了穿越死亡沼泽的招魂曲。
他们沿途采野豆充饥。夏侯端始终紧握使节符信,多次劝随从各自逃生,但众人宁死不弃。
五十二人的逃亡队伍钻进芒砀山时,王世充的招降使正在焚烧村落。夏侯端将旌节缠在腰间,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洛阳太学,老师讲解《春秋》时曾说:\"节者,信也。竹可焚而不可夺其节。\"
如今这八尺竹节,已比他消瘦的身形更长。
他们在绝壁间攀援七日,干粮尽后开始嚼食葛根。书佐王显坠崖那日,手里还攥着半卷《孙子兵法》。
\"使君看!\"某夜,士卒发现岩穴中有虎迹,夏侯端却大笑:\"虎食人尚留全尸,胜于降贼苟活!\"众人相视而笑,声震林樾,竟惊走猛兽。
十二月朔,幸存者发现杞州界碑。此时河南全境几乎尽归王世充,唯有杞州刺史李公逸仍为唐朝坚守。
李公逸亲率三百骑来迎,并供给食宿。这个后来被王世充车裂而死的忠臣,当时解下大氅披在夏侯端肩头:\"闻使君宁死归唐,公逸虽愚,敢不效死?\"
夏侯端在杞州休整三日,城中父老竞献浊酒粗粮。
王世充得知夏侯端到达杞州,立即派人前去招降,赠锦袍、授\"淮南郡公\"官衔。夏侯端当众焚烧文书、撕毁衣袍,厉声道:\"我乃大唐天子使节,岂能接受伪官?要我去洛阳,除非带着我的头颅!\"
说罢将符节揣入怀中,将刀刃绑在竹竿上作武器,率众再次遁入深山。临行时,老妪以布裹麦饼塞给士卒:\"此去长安千里,愿天使早达。\"
他们在无路可循的密林中披荆斩棘,日夜兼程逃往宜阳。途中随从或坠崖溺水,或被虎狼吞噬,幸存者仅剩半数,个个须发脱落、形如枯槁。
武德三年(620年)元日,夏侯端等仅存的二十三人踏入长安明德门。守门士卒见这群\"野人\",竟以长矛相向。当赤黄旌节展开时,满街喧哗骤静。朱雀大街上,有士子高声诵起《秦风·无衣》,渐渐万人应和,声震云霄。
长安殿内,李渊疾步下阶,亲手扶起匍匐在地的夏侯端。皇帝触到他褴褛衣衫下的嶙峋瘦骨,忽然想起十八年前太原起兵时,那个在晋祠连夜缝制军旗的年轻主簿。\"卿...\"
话未出口,夏侯端已重重叩首:\"臣奉使无状,河南得而复失,请陛下降罪!\"
抵达长安后,夏侯端面见高祖李渊时只请罪说\"未能建功\",绝口不提途中艰辛。李渊感动之余,仍任命他为秘书监。这段千里归唐的绝境跋涉,成为隋末乱世中气节与忠诚的悲壮注脚。
是夜,秘书省灯火通明。新任秘书监的夏侯端,正在整理沿途见闻。当写到\"汴州降郑,民有易子而食者\"时,他突然扔笔长叹。窗外飘起细雪,太极殿前的新槐裹上银装,恍如当年出使时节。
这场历时九十三日的千里孤忠,最终化作《旧唐书》中六百余字的记载。
然其历史回响远超纸面: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围困洛阳时,守军闻夏侯端事迹,夜缒出降者日以百计;贞观元年(627年),太宗重修凌烟阁,特命画师在阁角添绘持节老者;开元年间,谯州百姓在双堆集建\"怀节祠\",香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