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李渊宠臣之举,是唐朝发展的“催化剂”还是“绊脚石”?(3 / 5)
是唐朝宫廷中掌管皇帝饮食的重要官员,他们的职责包括负责皇帝的日常饮食,根据时令挑选食材,调整菜谱,确保皇帝饮食的美味与养生效果。同时,他们还需先尝御膳,确保食品安全无毒。
而且,唐高祖每次上朝之时,必定会紧紧拉住裴寂的手,邀请他与自己并肩同坐于朝堂之上,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而一旦进入内阁之后,更是会热情地延请裴寂来到自己的卧室之中,畅谈天下之事。
但是,高祖李渊如此善待臣子,初期看似是一种“亲臣”的表现,但殊不知这种“溺爱”久而久之反倒会起反作用。日后,随着唐朝政权的逐渐稳固,裴寂的一些行为开始引起争议。例如,他在处理一些政务时可能存在失误,并且其家族势力不断膨胀。这使得他与李渊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裂痕。李渊虽然对裴寂有深厚的感情,但在国家利益和政治稳定的大前提下,也不得不开始对裴寂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打压。后期他们君臣关系的变化也对朝廷内部的政治势力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发了其他政治势力的重新博弈。我们后面章节会详细提到。
在此次官员任命调整中,唐高祖对萧瑀委以内史令的重任,让其掌管朝廷各类繁杂的政务。无论是琐碎小事还是重大要务,皆交由他来处理,无一例外。
而萧瑀呢,则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在处理政务时,萧瑀秉持公正之心,对于违法行为绝不姑息迁就,一旦发现必会严加惩处;同时,对于他人的失误和过错,他也能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正因如此,众人对他既敬又畏。
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随着时间的推移,诋毁萧瑀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有人说他过于严苛,不近人情;还有人指责他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意见。面对这些不实之词,萧瑀却始终保持沉默,从未为自己辩解过一句。他坚信清者自清,只要自己问心无愧,旁人的闲言碎语又何足挂齿?于是,他依旧埋头苦干,尽心尽力地为朝廷效力。
有一次,高祖李渊曾下达过一道敕令,但内史却未能及时予以宣布和执行。要知道,按照隋、唐时期的制度规定,但凡皇帝所颁布的诏令传递至内史省时,均需由内史负责宣读、签署,并在经过申报复核之后方可正式施行。
面对敕令未能及时执行一事,唐高祖不禁对这些内史官吏加以斥责,认为他们办事拖拉,延误了政令的传达与实施。
作为部门负责人的萧瑀挺身而出,向李渊解释道:“想当年在隋朝大业年间,内史在宣布敕令之时,时常出现前后相互矛盾的状况。如此一来,相关部门往往茫然无措,不知究竟应当遵循哪一个敕令。通常情况下,较为简单易行的敕令被置于前端先行发布,而那些困难复杂的则被安排在了后面。微臣在尚书省任职已久(因萧瑀曾于隋朝时期担任内史侍郎一职),对于此类事件可谓是亲眼目睹,知之甚详。现今陛下您开创帝王大业伊始,每一项事务皆关乎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倘若有所不妥,远方地区对此产生疑虑,那么很可能就会错失良机。正因如此,每当微臣接收到一道敕令时,必定会仔细地进行审核查验,确保其与以往的敕令不存在任何冲突之处,然后方才敢于将其宣布并付诸执行。至于此次出现拖延的过失,确实是事出有因啊。”
李渊闻听此言,脸上的怒色顿时消散大半,他微微颔首说道:“原来如此,爱卿能够如此用心周全地处理政务,朕又还有何忧虑可言呢?”
唐朝初建之时,高祖李渊对功臣的确颇为宠爱,这既源于他对那些曾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之人的感恩与肯定,也是出于巩固统治、安抚人心的需要。
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有不少将领和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像刘文静,他在李渊起兵初期就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其筹集军资、联络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