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铁骑卷土撼山河 兄弟忌恨埋祸根(1 / 2)
烽火在河北平原上疯狂蔓延,叛旗所向,城邑望风而降。自淮阳王李道玄战死下博,至洺州、沧州主将不战而逃,迅速沦陷,短短十日间,曾经被李世民浴血平定的大片疆土,如今再度易主。
当刘黑闼在洺州重建汉东王朝的祭天烽火照亮夜空时,一场比战场溃败更为凶险的风暴,正在长安的宫墙之内悄然酝酿,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线溃败,不仅彻底暴露了唐军在秦王交出兵权后出现的统帅真空,更将那个被刻意压抑的储位之争,重新推到了风口浪尖。
当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全凭秦王李世民谋划。时间回到大业十三年深秋的晋阳宫,烛火在夜风中明灭不定。李渊凝视着军事舆图上日益扩大的红色疆域,突然转身看向侍立身侧的次子。
二郎,他的声音里带着难掩的赞赏,自太原举义以来,所有的战略谋划、用兵方略,确实都出自你手。见李世民要开口,他抬手止住,若大事得成,你说这太子之位......
李世民闻言一震,玄甲下的肩膀微微绷紧。他恭敬行礼:父亲,儿臣所为皆是分内之事。兄长(李建成)常年协理政务,镇守后方,功不可没。
但开创之功在你。李渊目光如炬,为父在想,或许该立你为太子。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芯燃烧的噼啪声。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想起自幼诵读的《礼记》中长幼有序的训诫,想起兄长李建成在河东经营多年的根基。
父亲明鉴,他再度深深揖礼,儿臣年少,不敢僭越。况且大哥德才兼备,若因儿臣些许军功便越次而立,恐非国家之福。
次年春,太极殿前香雾缭绕。当李渊受封唐王的典礼刚毕,刘文静便率众将出列:臣等恳请立秦王为世子!
就在这个决定大唐国本的关键时刻,位列群臣之首的刘文静挺身出列。
这位时年五十岁的晋阳元从,此刻身着紫色朝服,腰间仍佩着当年在晋阳官署与李世民初遇时的那枚玉珏。作为隋朝晋阳令出身、最早参与晋阳起兵的核心谋臣,他与李世民的相识相知堪称传奇——大业十三年,正是他看透了这个年轻贵胄胸中的韬略,在狱中与李世民定下“兴兵举义”的大计。
“臣等恳请立秦王为世子!”刘文静的声音在殿宇间回荡。他身后,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一班武将齐刷刷跪倒,甲胄碰撞之声如金石铿锵。
此刻的刘文静目光如炬,他想起去年此时在晋阳大牢,李世民冒险前来探视时,两人在昏暗油灯下立下的誓言:“若得天下,必使百姓安居乐业!” 正是这个少年,在他最落魄时寄予信任;正是这个少年,在霍邑之战身先士卒;正是这个少年,在渭水之畔单骑会盟……
然而龙椅上的李渊尚未开口,李世民已抢先跪拜在地:“儿臣年少德薄,岂敢当此大任?大哥常年镇守河东,功在社稷,儿臣愿终身辅佐!”
刘文静望着李世民坚定的背影,心中既感慨又忧虑。他深知这个年轻人并非虚伪推辞,而是真心要维护兄弟和睦。可他也看得明白,准太子李建成身边聚集的裴寂等人,早已对这个功高震世的弟弟心生忌惮。
这场发生在武德元年的立储风波,最终以李世民的坚决推辞而告终。 但当五年后的今天,刘黑闼在河北卷土重来,李道玄全军覆没,李元吉畏敌不前的消息传回长安时,当年那些被暂时压下的矛盾,终于再度浮出水面。
刘文静虽然已于武德二年(619年)的秋天,被裴寂等人冠以“谋反”的罪名冤死于长安刑场,但是在他临终前,曾仰天长叹:“飞鸟尽,良弓藏,此言非虚”之言仿佛穿越时间,再次骤然响起,如同解开了一道被封印的咒语。 当这位开国元勋的鲜血浸透长安刑场的黄土,他所预言的“飞鸟尽,良弓藏”竟以另一种方式应验,在失去这位能够在朝堂上制衡裴寂的重臣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