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章 张辽整军 出发洛阳(1 / 3)

加入书签

残雪在墙角消融,露出青灰色的砖缝,檐下的冰棱滴着水,敲在石阶上叮咚作响,像是在为旧岁倒数。长安城的钟鼓楼敲响了除夕夜的钟声,绵长而悠远,穿透了笼罩在城池上空的薄雾,也穿透了这乱世里难得的片刻安宁。

198年的最后一缕余晖,落在西凉铁骑归来的辙痕里,落在中原战场尚未冷却的血污中,终于随着更漏的最后一声滴答,沉入了历史的尘埃。这一年,马超在漠北扬鞭,将草原的风沙踏在脚下,带着满身征尘与捷报回归长安;这一年,中原诸侯的刀光剑影从未停歇,袁绍的旌旗在河北猎猎作响,曹操的铁骑在徐州辗转,吕布在许都挟天子而令诸侯,江东孙权攻略交州……烽火与炊烟交织,杀伐与生计并行,构成了这一年最鲜明的底色。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199年的天幕,洒在长安城头的垛口上时,守城的士兵呵出一口白气,抬头望见天边渐次铺开的霞光,竟一时看呆了。新的一年就这般悄无声息地来了,没有惊天动地的鼓乐,没有万人空巷的欢呼,只有城内外此起彼伏的鸡鸣,和家家户户门前新换的桃符,在寒风里微微颤动。

李儒站在府邸的台阶上,看着下人清扫庭院里的残雪,指尖捻着新得的历书,上面的墨迹还带着墨香。他想起主公马超在议事厅里说的“休养生息”,想起那些关于洛阳、关于江东、关于屯田的谋划,忽然觉得这新岁的阳光里,藏着比往年更沉实的力量——不再是一味向前冲杀的锐不可当,而是多了几分运筹帷幄的沉稳,几分对故土百姓的牵念。

建安四年正月,西凉大地被一层薄薄的积雪覆盖,却掩不住节日的暖意。长安城内外张灯结彩,朱门大户悬起红灯笼,寻常百姓家的窗棂上贴着新剪的窗花,连街头巷尾的摊贩都多了几分笑意,吆喝声里带着年节的热闹。自马超北征归来,这是西凉迎来的第一个安稳年关,无烽火惊扰,无徭役催逼,连寒风里都飘着几分难得的松弛。

佳节欢庆的同时,马超此前定下的种种安排,正像春日融雪般悄然落地。府库调粮,赈济边地贫民;工坊开炉,赶制农具分发郡县;枣祗主持的屯田策在雍州铺开,流民闻讯而来,昔日荒废的田垄上渐渐有了人迹。大战略上的“休养生息”,并非空悬的口号,而是化作了一道道政令,渗入西凉的肌理,慢慢滋养着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

而另一道政令,却在凉、雍二州的世家大族间激起了无声的波澜——马超令各大家族开放藏书,设“劝学馆”于郡县,供寒门学子与上进之辈借阅研习。

消息传开时,那些盘踞州郡数代的世家府邸里,烛火亮到了深夜。古往今来,藏书与典籍是世家维系门第的根基,是他们垄断知识、把持话语权的底气。如今要将祖上传下的孤本、秘卷公之于众,让那些泥腿子、穷书生也能窥探其中奥义,无异于剜他们的心头肉。

“马孟起这是何意?”安定张氏的家主对着族中长老拍了案,“我家那部《春秋公羊传》的手抄本,是建武年间传下来的,岂能让贩夫走卒随意翻看?”

“便是啊,”武威高氏的老夫人捏着佛珠,语气发沉,“我高氏能出几位孝廉,靠的就是家中典籍代代相传。如今藏书一开放,那些寒门子弟也能读经,将来朝堂上,我等世家子弟还有立足之地吗?”

抱怨归抱怨,却没人敢真的抗命。如今这位西凉之主,北破草原,南慑益州,威望正如日中天,麾下铁骑能踏平漠北,难道还压不住几个世家?

几日后,各郡劝学馆外,果然摆起了一排排书架。安定张氏的《公羊传》、武威高氏的《算经》、北地傅氏的《兵法辑要》……虽多是抄本,偶有孤本也是严加看管,却终究是摆了出来。寒门学子们闻讯而来,穿着打补丁的短褐,捧着粗陶水罐,在书架前驻足凝视,眼里的光比灯笼还亮。

马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