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 工程师伊姆(4 / 7)
姆文明迁徙时留下的量子签名。
那不是简单的能量波动,而是他们存在的回响,是他们意识在时空结构上留下的指纹。
每一个涟漪,都可能包含着无法想象的信息量,只是以人类目前的技术力和理解力,只能将其解读为无意义的干扰噪音。
他们就像传说中的神只,在宇宙的画卷上信手涂鸦,留下一些自认为有趣的标记,却从未想过要去解释,也懒得去顾及那些渺小的、试图解读这些标记的蝼蚁。
根据“甘渊”
图书馆深处那些几乎无法读取的古老记录,伊姆文明最初降临地球,并非出于征服的欲望。
或许,只是因为地球恰好处于某个重要的量子节点,又或许,只是因为这个蓝色星球的某些特征,在他们那非人类的审美中,显得格外……和谐?
他们没有动战争,没有使用我们理解中的武器。
他们只是存在。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改变一切。
他们利用“时空编织”
技术,引导着宇宙暴胀阶段的暗物质流,像园丁精心修剪花圃一样,播撒下暗物质的种子。
这些种子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慢慢聚合,形成了星系的结构,为恒星的诞生提供了舞台。
银河系的旋臂,或许就是在伊姆无意识的“编织”
中,悄然成型的。
人类后来观测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那些恰到好处的星系分布,那些神秘的暗物质晕,都留下了伊姆文明无意间烙下的印记。
他们就像是宇宙的园丁,在播种之后,便任其生长,不再理会。
然而,文明的轨迹,总会因为各种微小的变数而偏离预设的轨道。
当地球文明展到能够初步窥探宇宙奥秘,甚至试图模仿伊姆留下的痕迹时,冲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是误判?是警告?还是单纯的……清理?
历史在“甘渊”
的迷雾中变得模糊不清。
只知道,一场浩劫之后,地球的“阿尔法”
星球,那个曾经孕育了无数梦想和苦难的摇篮,变得不再适合碳基生命居住。
并非被彻底摧毁,而是被……格式化了。
大气成分被改变,地壳结构被重塑,磁场变得混乱不堪。
人类被迫放弃世代居住的家园,撤退到刚刚通过“时空编织”
技术创造出来的、位于另一个维度的“贝塔”
星球。
贝塔,最初被描绘成人类的“新伊甸园”
。
它拥有适宜的环境,丰富的资源,甚至根据人类的基因蓝图,进行了一些……优化。
伊姆文明似乎展现出了某种“善意”
,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设计欲”
。
他们将人类安置在贝塔,提供了近乎无限的能源和技术支持。
但这“善意”
的代价,是自由。
人类在贝塔上建立起新的文明,享受着伊姆赐予的舒适与便利。
但渐渐地,一些人开始察觉到不对劲。
社会的结构变得越来越“高效”
,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统一”
。
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消退。
一种无形的枷锁,似乎正在悄然收紧。
然后,就是“甘渊”
的降临。
没有人确切知道那一天生了什么。
只记得天空突然变成了诡异的、如同液态金属般的颜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铁锈和臭氧混合的刺鼻气味。
通讯中断,电力瘫痪,城市陷入混乱。
伊姆文明,那个一直扮演着“神只”
或“导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