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集 韩国内乱(4 / 9)

加入书签

>另一名大臣反驳,“韩国地处秦、魏、楚之间,若被公叔氏掌控,而公叔氏素来亲楚,一旦韩楚结盟,必对秦国东进不利。

不如出兵助公仲氏,以牵制楚国。”

朝臣们立刻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出兵,一派反对,争论不休。

惠文王没有说话,只是看向公孙衍:“公孙相邦,你怎么看?”

公孙衍上前一步,躬身道:“大王,臣以为,韩国内乱,不是‘该不该救’,而是‘如何借救获利’。”

他抬头,目光锐利,“韩国虽弱,却是中原的门户,控制韩国,便能扼住魏、楚东进的通道,也能为我秦国东出铺平道路。

公仲朋求援,正是我秦国控制韩国的绝佳时机。”

惠文王微微点头:“哦?相邦有何具体计策?”

“三步之策。”

公孙衍声音清晰,“第一步,出兵助公仲氏平乱。

公叔氏掌控韩都卫戍,但其兵力有限,我军只需派一支精锐,快进入韩国,与公仲氏汇合,必能击溃公叔氏。

第二步,平乱后,借‘稳定韩政’之名,在韩国安插亲信——可推荐秦国的官吏协助韩国整顿民政、训练军队,实则掌控韩国的要害部门。

第三步,与公仲氏签订盟约,以‘保护韩国’为由,在宜阳等地驻军,同时获取韩国的盐铁专营权,既增强我秦国的财力,又能随时掌控韩国的动向。”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此一来,韩国名义上还是独立之国,实则沦为我秦国的附庸。

他国即便有非议,也不能说我秦国吞并韩国,只会认为是公仲氏借秦国之力稳定内政。

而我秦国,既能掌控中原门户,又能获取实际利益,可谓一举多得。”

朝臣们听了,纷纷沉默。

公孙衍的计策确实狠辣,既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又为秦国的长远利益铺路。

但也有人担心:“若我军出兵,魏国或楚国干预怎么办?”

“魏国刚遭大旱,国力未复,不敢轻易出兵;楚国虽强,但楚怀王多疑,若我军战决,楚国来不及反应。”

公孙衍胸有成竹,“且臣已派人去魏国,告知魏国若不干预,秦国愿在粮市上对魏国予以优待。

楚国那边,也可派人虚张声势,说秦国与齐国达成默契,共同牵制楚国,楚国必不敢轻举妄动。”

惠文王看向王翦,语气带着询问:“王将军,若依相邦之计,出兵韩国,需要多少兵力?多久能平定内乱?”

王翦上前,声音沉稳:“启禀大王,韩国卫戍部队约五千人,公叔氏私兵约三千人,公仲氏家臣与宜阳守军约四千人。

我军只需派一万精锐,由臣率领,从函谷关出兵,五日便可抵达新郑附近。

与公仲氏汇合后,先扫清公叔氏的外围据点,再对新郑形成包围之势,不出十日,必能平定内乱。”

“一万兵力,十五日平定?”

惠文王挑眉,“王将军可有把握?”

“有。”

王翦点头,“我军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且公叔氏不得民心,新郑百姓多盼内乱平息,我军出兵是为‘平乱’,而非‘伐韩’,必能得到百姓支持。”

惠文王沉默片刻,突然拍案而起:“好!

就依公孙相邦之计,命王翦率军一万,即刻出兵韩国,助公仲氏平定内乱!

公孙相邦,你负责统筹外交,确保魏、楚不干预;同时起草盟约,待平乱后与公仲氏签订!”

“臣遵旨!”

公孙衍与王翦同时躬身,声音洪亮。

朝堂议事结束后,惠文王留下公孙衍。

两人走到偏殿,看着窗外的秋景,惠文王突然问道:“相邦,你觉得,控制韩国后,下一步该如何?”

公孙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