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集(3 / 7)

加入书签

,不管旱涝,都能保收成。

到时候,大家的田能多收三成粮,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人群中爆出热烈的欢呼声。

黑夫捧着分到的粟米,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看向土台上的商鞅,那人身着黑色朝服,虽然面容冷峻,眼神里却透着让人信服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修渠工程进展得异常顺利。

商鞅还带来了新的修渠法子,让匠人指导民夫用木板加固渠壁,防止坍塌;又设计了分水闸门,能根据不同田地的需求调节水量。

黑夫学得很快,没多久就成了队里的好手,李离还特意给他记了三等功。

这天傍晚,黑夫正在渠边巡查,忽然现渠壁有一处细微的裂缝。

他赶紧喊来同伴,用泥土和草绳细细修补。

刚修好,就听见远处传来欢呼声。

原来是第一段水渠正式通水了!

清澈的洛水顺着渠道流淌,奔涌着涌向干涸的田地。

农户们纷纷跪在田埂边,用手捧着清水,激动得泪流满面。

黑夫看着渠水漫过自家的田地,枯苗在水中轻轻摇晃,仿佛瞬间活了过来。

他忽然明白,商君说的“主动求变”

,原来是这样的滋味。

第三章洛水开渠

洛水渠的修建足足用了半年时间。

当最后一段闸门安装完毕,整个灌区的百姓都涌到了渠边。

商鞅亲自扳动闸门,随着“吱呀”

一声响,洛水如一条碧绿的绸带,顺着渠道蜿蜒流淌,所到之处,枯黄的土地渐渐泛起湿润的光泽。

黑夫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家的田地被渠水浸润,眼眶忍不住热。

他想起春天时干裂的土地,想起妻子的担忧,再看看眼前生机勃勃的禾苗,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可商鞅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又向秦孝公上书,请求开垦关中的荒地。

“关中之地,沃野千里,只因人口稀少,多有荒地。

若能迁徙百姓开垦,再辅以水利,不出三年,必能成为秦国的粮仓。”

秦孝公准奏后,商鞅立刻颁布法令:凡开垦荒地者,免除三年赋税;开垦面积过百亩者,可获得爵位赏赐。

消息传出,不仅秦国本土的百姓踊跃报名,连邻近的三晋之地,也有不少百姓听闻秦国的新政,拖家带口前来归附。

黑夫的堂弟黑旦就是在这时来的。

他原本在魏国种地,因为不堪忍受贵族的盘剥,听说秦国开垦荒地有赏赐,便带着妻子和孩子来了。

黑夫帮他在自己家附近找了块荒地,兄弟俩一起开垦。

可开垦荒地并非易事。

那些荒地长满了野草,地下还埋着石块,一锄头下去,手上震得麻。

黑旦挖了几天,手上磨起了好几个血泡,忍不住抱怨:“这破地,什么时候才能种上庄稼啊?”

黑夫却不气馁。

他想起商鞅派来的农官教的法子,先放一把火将野草烧掉,既能肥田,又能除根。

烧过之后,再用锄头深耕,把石块捡出来。

农官还带来了新的农具——曲辕犁,比以前的直辕犁省力多了,一头牛就能拉动,一天能耕好几亩地。

“你看,用这个犁,快多了。”

黑夫手把手教黑旦使用曲辕犁。

黑旦试了试,果然省力不少,脸上的愁容也消散了些。

农官们还经常到田埂上指导大家耕种。

他们教农户们辨别土壤的肥瘦,不同的土壤种不同的庄稼;教大家制作堆肥,把秸秆、粪便堆积起来酵,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增加肥力;还教大家合理密植,比起以前稀稀拉拉的种植,产量能提高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