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集 粮价平稳(1 / 3)
市暖河西
河西的晨光总来得迟些,腊月的风还带着几分凛冽,却吹不散市集上渐渐升腾的烟火气。
粮铺老板周老三早早地开了门,将那块写着“粟米百钱一石”
的木牌往门旁一立,又弯腰把盛粟米的陶瓮摆得整齐——陶瓮里的粟米是昨日刚从府库领来的,颗粒饱满,泛着淡淡的金黄,凑近闻还能嗅到新米的清香。
“周老板,开门啦?给俺称两石粟米!”
门口传来粗亮的嗓音,周老三抬头一看,是邻村的农户王二柱,肩上扛着个空布袋,手里还攥着几串沉甸甸的秦半两。
周老三笑着应道:“二柱来啦!
快进来,这粟米刚到的,你摸摸,多实在。”
说着便拿起木斛,往斛里舀粟米,动作麻利,不多时就将一斛粟米刮平,倒进王二柱的布袋里。
王二柱凑过来,伸手捻了把粟米,放在掌心搓了搓,又吹了吹,脸上露出满足的笑:“真好!
比去年的粟米还饱满。
往年这时候,哪敢一次买两石?记得三年前魏人还在河西的时候,一场仗打下来,粮价飞涨到三百钱一石,俺家娘子坐月子,想买点粟米熬粥,跑遍了半个市集都没买到,最后还是用半匹布换了一小袋陈米,里面还掺着沙子。”
这话让周老三也叹了口气。
他在河西开粮铺快二十年了,最清楚打仗时的苦。
魏人占着河西那几年,年年征粮,府库里的粮食都被运去养兵,市集上的粮价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涨,有时候还断货。
有一年冬天,他铺子里的粟米卖光了,一个老妇抱着饿得哭的孙儿来求粮,他只能把自己家留的口粮匀了些出去,看着老妇千恩万谢的样子,心里又酸又涩。
“如今不一样了。”
周老三把第二斛粟米倒进布袋,拍了拍袋子上的浮尘,“自从商君变法,秦国收复了河西,官府就管起了粮价,还从关中调了大批粟米过来,咱们这市集上的粮就没断过。
你看这价钱,百钱一石,比三年前便宜了三分之二,寻常百姓都买得起。
俺这粮铺生意也安稳,不用再担心打仗断货,也不用怕粮商囤粮抬价,这才是正经的好日子啊。”
王二柱用力点头,从怀里掏出钱串,数出两百钱递给周老三:“可不是嘛!
俺家今年种了五亩田,收了二十多石粟米,除了缴赋税,还能剩下不少。
这不,快过年了,多买两石存着,再给俺家小子熬点粟米粥,补补身子。”
他说着,把沉甸甸的布袋扛到肩上,又道:“周老板,俺听说商君最近还在查田,不让豪强占百姓的地,俺家那几亩田,官府都给立了田契,以后再也不怕被人抢了,这都是托了商君的福啊!”
周老三笑着应和,目送王二柱扛着布袋走远,转身又迎来了新的客人——是个提着竹篮的妇人,想买些粟米给家里的老人熬粥。
市集上的人越来越多,吆喝声、说笑声渐渐盖过了风声,粮铺前也排起了不长的队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意,没有了往日的焦虑。
不远处,一个身着青色布袍的年轻男子正缓步走着,他是商鞅的侍从陈默,奉了商鞅之命来市集巡查粮价和民生。
陈默出身寒门,早年在河西吃过不少苦,魏人统治时,他父亲因为交不出苛捐杂税,被抓去做苦役,没多久就病逝了。
后来商鞅变法,秦国收复河西,他才有机会进了军营,因为识些字,被调到商鞅身边当侍从。
他看着市集上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
去年这个时候,他跟着商鞅来河西巡查,那时市集刚恢复不久,摊位寥寥无几,百姓们买粮还得精打细算,有的人甚至还穿着打补丁的破衣。
可如今才过了一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