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集 民间谚语(4 / 5)

加入书签

路上,还需要几天时间。

在这期间,咱们要团结起来,共渡难关。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咱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熬过这个难关。”

村民们听了族长的话,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笑容。

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家里仅剩的一点粮食,集中在一起,由族长统一分配。

陈满也把家里的存粮拿了出来,他对村民们说:“虽然咱们的粮食不多,但只要省着点吃,再加上大家一起找野菜、挖草根,肯定能等到救济粮。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咱们不能被灾荒吓倒。”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村民们互相帮助,有的去山上挖野菜,有的去渭水边捕鱼,有的则在家里编织竹筐,准备等救济粮来了之后,去镇上换点东西。

陈禾和小伙伴们也没闲着,他们每天都去山上找野菜,虽然辛苦,但看到大家团结在一起,心里充满了力量。

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官府的救济粮送到了村里。

看着一车车的粮食,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族长把粮食分给大家,还对村民们说:“这次能熬过灾荒,全靠大家团结一心,也靠官府的帮助。

咱们要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后要是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官府的恩情,也要记住在灾荒中帮助过咱们的人。”

陈满拿着分到的粮食,对陈禾说:“你看,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要是咱们各自为战,说不定早就撑不下去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在什么时候都管用。”

陈禾点了点头,他看着村里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心里更加明白了这些谚语的深意。

他知道,这些凝聚着秦地百姓智慧的话语,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第五章谚语的传承

春去秋来,转眼间几年过去了,陈禾已经长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田地,还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铺子,卖些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

由于他诚实守信,待人热情,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有一天,陈禾的儿子陈小宝问他:“爹,为什么你每次跟别人做生意的时候,都要跟他们说那些奇怪的话呀?比如‘一分钱,一分货’‘买卖不成仁义在’什么的。”

陈禾放下手里的账本,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说:“这些不是奇怪的话,是咱们秦地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里面藏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就像‘一分钱,一分货’,是告诉咱们,做生意要诚信,不能卖假货,也不能漫天要价;‘买卖不成仁义在’,是说就算生意没做成,也不能跟顾客吵架,要保持礼貌,这样以后才有机会再合作。”

接着,陈禾给儿子讲了自己小时候,父亲如何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教导他要勤劳,孔先生如何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教导他要读书,还有在灾荒年里,村民们如何用“众人拾柴火焰高”

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故事。

陈小宝听得入了迷,他拉着陈禾的手说:“爹,这些谚语真有意思,你以后多给我讲讲好不好?我也要像你和爷爷一样,学会这些道理。”

陈禾欣慰地笑了:“好啊,以后爹每天都给你讲一个谚语,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些谚语是咱们秦地百姓的智慧结晶,咱们要把它们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有用的道理。”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陈禾都会给陈小宝讲一个秦地的谚语,教他理解里面的含义。

陈小宝也很懂事,把父亲教的谚语都记在心里,还经常在生活中用这些谚语来提醒自己。

有一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