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集 民间谚语(3 / 5)

加入书签

着,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几个字,对孩子们说:“你们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禾立刻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先生,我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收获。

就像我爹种庄稼,春天的时候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到了秋天才能收获粮食。

要是春天不干活,秋天就什么都得不到。”

孔先生点了点头,赞许地说:“说得好!

陈禾同学说得很对。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种庄稼,也适用于读书。

你们现在每天来学堂读书,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只有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学到知识,成为有用的人。”

接着,孔先生又给孩子们讲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等谚语,告诉他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他还说:“这些谚语都是咱们秦地百姓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虽然简单易懂,可里面的道理却能让人受益终身。

你们要记住,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人,都要多听老辈人的话,多学这些有用的道理。”

陈禾在学堂里,不仅学到了读书写字,还对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谚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一次,学堂里组织孩子们一起打扫院子,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偷懒,不愿意干活。

陈禾想起孔先生讲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主动对他们说:“咱们一起干活,一会儿就能打扫完,要是就靠几个人,天黑都干不完。

‘人心齐,泰山移’,咱们团结一点,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那几个孩子听了陈禾的话,不好意思地拿起扫帚,加入了打扫的队伍。

不一会儿,院子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孔先生看到后,对陈禾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在课堂上表扬了他。

陈禾心里美滋滋的,他越来越觉得,那些流传在秦地民间的谚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第四章灾荒中的守望

这年冬天,秦地遭遇了罕见的旱灾,从入秋开始就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渭水的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

村民们看着干裂的土地,脸上满是愁容。

陈满家里的存粮也不多了,他把家里的粮食仔细地分成一份份,每天只吃很少的一点。

陈禾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陈满说:“爹,我去山上挖点野菜吧,说不定能找到能吃的东西。”

陈满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去吧,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咱们还活着,就有希望。”

陈禾拿着篮子,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了山上。

山上的草早就枯黄了,野菜更是难找,他们找了大半天,才挖了一点点能吃的野菜。

回到村里,他们看到王大娘正站在村口,手里拿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一些黍米。

“禾儿,你们回来了?”

王大娘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这是我家仅剩的一点黍米,你们分着吃吧。”

陈禾连忙摆手:“大娘,这不行,您家里也需要粮食。”

“没事,”

王大娘笑着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村里遭了灾,咱们就得互相帮衬。

我家柱子去镇上找活干了,说不定能换点粮食回来,你们先拿着,别饿坏了身子。”

这时,村里的族长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张告示,对村民们说:“乡亲们,我刚从镇上回来,官府已经知道咱们这里遭了灾,会派人送救济粮过来。

不过救济粮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