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集 民间故事(3 / 3)
下密密麻麻的人,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看着老人们眼里的泪光,突然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秋社过后,李斯年的名声越来越大。
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就为了听他讲一段故事,或是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他听。
有个从陇西来的牧羊人,坐了三天三夜的车,找到李斯年,跟他讲了“狼救少年”
的故事:说有个少年在山里放羊时,遇到了狼群,却因为曾救过一只受伤的小狼,被狼群护送回了家。
李斯年把这个故事仔细记下来,还请牧羊人画了小狼的样子,刻在竹简的空白处。
他现,来给他讲故事的人,不分贵贱,不分老少,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冬天下雪的时候,李斯年的《秦巷异闻》终于编成了。
一共五十卷竹简,用麻绳串起来,沉甸甸的,捧在手里像捧着一块暖玉。
他把竹简送到了郡府的书馆,书馆的博士们看了,都赞不绝口,说这是“秦地民间之瑰宝”
,当即决定抄写多份,分送到各个郡县的书馆,让更多人能读到这些故事。
阿枳听说后,特意跑到书馆去看。
他看着博士们小心翼翼地抄写竹简,看着那些熟悉的故事被一笔一划地刻下来,心里比自己得了赏赐还高兴。
他跑回李斯年的摊子前,气喘吁吁地说:“先生,你的书要传到各地去了!
以后别处的人,也能听咱们咸阳的故事了!”
李斯年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递给阿枳:“这是我特意为你抄的,里面有你最喜欢的‘孟贲驯犀’,还有你帮我想的‘渭水神龟’的两种说法。”
阿枳接过竹简,手指轻轻摸着上面的字,眼眶一下子红了。
他知道,这些竹简上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李斯年日复一日的心血,是秦国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那天晚上,雪下得很大,覆盖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
李斯年依旧在老槐树下支着摊子,不过这次,他没有讲故事,而是把《秦巷异闻》摊开,让路过的人翻看。
有个老妇人翻到“陈娥救蛇”
那则,忍不住抹了抹眼泪,说:“这故事,跟我年轻时听我娘讲的一模一样。”
有个年轻的工匠翻到“石匠刻虎”
,兴奋地说:“我爹就是石匠,我回去要讲给他听!”
雪落在竹简上,很快就化了,留下一点点水渍,像是故事里的人在轻轻叹息。
李斯年坐在灯笼旁,看着人们翻看竹简的样子,看着雪夜里温暖的灯光,突然觉得,这些民间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被风吹到咸阳的街头巷尾,吹到秦国的各个角落,在人们的心里生根芽,开出最美丽的花。
后来,阿枳长大了,也成了一名石匠。
他常常把《秦巷异闻》里的故事讲给徒弟们听,讲孟贲的勇敢,讲陈娥的善良,讲赵三的执着。
他还在自己刻的石碑上,刻下了“秦巷异闻”
四个字,让过往的人都能看到。
而李斯年,依旧在西市的老槐树下讲故事。
他的头渐渐白了,背也有些驼了,但声音依旧洪亮,眼神依旧明亮。
他讲的故事越来越多,有新的,也有旧的,但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秦国人的喜怒哀乐,藏着秦国的历史和希望。
就像老槐树上的年轮,一圈圈增长,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这些民间故事,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记录着秦国的过往,承载着秦国人的精神,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流传下去。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