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集 民间故事(2 / 3)

加入书签

们心里的英雄,要是不记下来,日子久了,就没人记得了。”

接下来的几日,李斯年讲的故事换了模样。

先是“陈娥救蛇”

,说的是渭水边的洗衣妇陈娥,救了一条被顽童打伤的小蛇,后来小蛇化作青衣女子,送了她一株能治百病的草药,帮她治好了瘫痪在床的婆婆;再是“石匠刻虎”

,讲的是咸阳城外的石匠赵三,在山崖上刻虎时,不慎失足,却被自己刻的石虎衔住衣襟救下,后来人们都说那石虎是山神显灵。

这些带着奇幻色彩的故事,比英雄事迹更吸引妇人和孩童。

有一回,一个穿锦绣衣裳的夫人特意让人送来一篮糕点,说是听了“陈娥救蛇”

,想起自己家中也有久病的母亲,心里感动。

李斯年收下糕点,转头就分给了围在摊子前的穷苦孩子。

阿枳现,李斯年讲这些故事时,总会格外留意听故事人的反应。

若是听到有人补充细节,他便会停下来,拿出笔墨,在竹简上匆匆记下。

有一次,讲“石匠刻虎”

时,一个老石匠说:“先生,我听我爹说,那赵三刻虎时,在虎眼里嵌了两颗夜明珠,所以石虎才有灵性。”

李斯年立刻停下,让老石匠再说得详细些,手里的笔飞快地在竹简上刻着,连灯笼里的烛火晃了都没察觉。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斯年的竹简越来越多。

从最初的三卷,变成了十卷、二十卷,堆在他租住的小屋里,像一座小小的书山。

有一回,阿枳去送陶碗,看到李斯年正坐在窗边,对着一堆竹简愁。

“先生,怎么了?”

阿枳放下碗,凑过去看。

李斯年指着竹简叹气:“这些故事,有的讲的是同一件事,可细节却不一样。

就像这‘渭水神龟’,有人说神龟驮着的是河图,有人说驮的是洛书;有人说神龟是黑色的,有人说它背上有金色的花纹。

我得把这些不一样的地方理顺了,才能让故事更清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枳看着竹简上密密麻麻的字,突然说:“先生,不如你把这些不一样的说法都记下来?就像我爹做陶,同一个罐子,有的刻花,有的刻纹,不也都好看吗?”

李斯年愣了愣,随即笑了:“你这孩子,倒提醒了我。

民间的故事,本就没有定数,每个人讲的时候,都加了自己的念想。

我若是把这些都记下来,反而更能显出故事的活气。”

从那以后,李斯年在整理故事时,不再刻意追求统一,而是把不同的说法都记录下来,还在旁边标注上是谁讲的、在什么地方听来的。

比如“渭水神龟”

那则,他就写了“咸阳船夫王二言:神龟背有河图,遇善人则现”

“栎阳书生张生言:神龟驮洛书,曾赠于周公”

,旁边还画了两个小小的龟甲图案,一个填了黑色,一个描了金色。

转眼到了秋收时节,咸阳城举办了秋社大典,百姓们在城外的空地上搭起戏台,摆上祭品,热闹非凡。

李斯年也带着他的竹简去了,还被里正请上了戏台,给众人讲新整理的故事。

那天,他讲的是“田翁种玉”

,说的是雍城的一个老农夫,在自家田里种下一颗石子,日日浇水施肥,三年后竟长出了一块白玉。

众人听得入迷,连戏台边卖果子的小贩都忘了吆喝。

故事讲完,里正握着李斯年的手说:“李先生,这些故事都是咱们秦人的根啊!

你可得好好编,将来让咱们的子孙后代都听听。”

李斯年重重点头。

他看着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