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集 林业养护(2 / 3)

加入书签

的年轻人,据说在太学读过《夏小正》,懂得“孟春之月,禁止伐木”

的道理。

他没住县里的驿站,直接把铺盖卷搬进了黑风峪口的山神庙。

头件事,秦林官就带着书吏丈量山林。

红漆在树干上画圈,粗过一抱的标红圈,是“禁伐木”

;碗口粗的标黄圈,需官府批文才能砍伐;只有手腕细的杂木,才允许山民自用。

“这是啥道理?”

王二柱看着自家祖坟前那棵百年老柏被标了红圈,忍不住问,“俺爹说百年柏树能辟邪,凭啥不让动?”

秦林官耐心解释:“老柏根系深,能固住坟茔周围的土。

去年张老栓家祖坟被冲垮,就是因为砍了边上的护坟树。”

他指着远处的沟壑:“树是山的衣裳,衣裳破了,山就会生病。”

山民们听不懂这些道理,只知道不能随便砍柴换粮了。

有户人家偷偷砍了黄圈的桦树,被巡林卒抓个正着,按令罚了五石粟米,还得去补种二十棵树苗。

消息传开,黑风峪安静了许多。

但看着秦林官天天带着人栽树,山民们还是犯嘀咕——这树苗能当饭吃?

转机出现在夏末。

往年这时候,黑风峪总要闹几场山洪,冲毁田埂不说,还会淤塞下游的灌溉渠。

可今年雨水虽多,溪水却始终清清的,连泥沙都比往年少了大半。

“是那些新栽的树起了作用。”

秦林官蹲在溪边,教孩子们辨认刚冒出来的草芽,“树根像网,能兜住泥土。”

王二柱远远看着,想起去年被山洪冲走的三亩粟田。

他回家翻出藏在床底的斧柄,劈成几段做了树苗支架,悄悄立在秦林官栽的柏树苗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奖惩分明

秋收后,县里来了告示,要评选“护林模范”

凡植树成活率八成,或举报乱砍滥伐有功者,奖励布帛二匹,还能优先获得官府的伐木批文。

山民们炸开了锅。

王二柱算得清楚:二匹布能做三件棉袄,比砍十棵树换的还多。

他连夜召集本家兄弟,把自家开垦的坡地全种上了耐旱的沙棘。

秦林官乐得合不拢嘴,天天带着他们看树苗长势。

他教山民在树苗根下埋碎秸秆,既能保墒,腐烂后还能当肥料;又明了“以柴换苗”

的法子——交一捆杂柴,能领三棵松苗,既清理了林间杂木,又扩大了造林面积。

有不老实的,比如邻村的刘老三,夜里带着锯子想偷砍红圈的老橡树,被王二柱带着乡亲们抓了现行。

按新令,举报者能得一半罚款,王二柱用这笔钱给村里换了二十把新锄头。

年底评模范时,王二柱全票当选。

秦林官亲自给他系上红绸带,在山神庙前的石碑上刻下他的名字。

“这石碑要刻满护林人的名字,”

秦林官指着碑上的空白处,“等咱们老了,就让娃们看看,是谁保住了黑风峪。”

王二柱摸着石碑上自己的名字,突然觉得比去年卖松木换的粟米还实在。

五、青山常在

五年后,秦昭襄王薨,孝文王即位。

黑风峪的树已能遮住半座山,连溪水都比往年丰沛了许多。

王二柱成了“林户”

,不用服徭役,专门负责看护山林。

他的三个娃都跟着秦林官识字,小儿子还能背出《月令》里“季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的句子。

这年春天,咸阳城要修新的宫殿,派来的官员直奔黑风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