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集 历法精准(2 / 3)

加入书签

民观星授时经验的古籍。

冬至前夜,咸阳飘起了小雪。

甘德披着狐裘在观星台守了整夜,铜表上的积雪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

天快亮时,雪停了,东方渐渐泛起霞光,他忽然听见石板上传来细微的声响,低头一看,竟是一只冻僵的蟋蟀趴在表影边缘,翅膀上还沾着雪花。

“这小家伙也在等冬至呢。”

甘德轻声说道,小心翼翼地将蟋蟀捧进温暖的室内。

石申见了,忽然想起家乡的谚语:“蟋蟀居壁,冬至则鸣。”

原来万物都在遵循着自然的时序,只是人类的历法有时会偏离轨道。

正午时分,阳光穿过薄雾照在铜表上,表影投在石板上,随着太阳升高慢慢缩短。

甘德和众人屏息凝神地看着,当表影达到最长的那一刻,石申大喊一声:“到了!”

众人立刻记录下此刻的时辰与影长,甘德现,这个结果比旧历记载的冬至日晚了三天。

以冬至为基准,众人重新推算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刻。

石申在演算春分时刻时,现此刻北斗七星的斗柄恰好指向东方,与《鹖冠子》中“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的记载完全吻合,这个现让他兴奋得跳了起来,算筹散落一地。

三个月后,新历法的初稿终于完成。

甘德将新定的节气时刻刻在竹简上,与旧历并排放在一起,只见新历的惊蛰比旧历早了五日,而霜降则晚了三日。

他命人将这些差异誊抄下来,贴在观星台门口,引来许多百姓驻足观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位来自栎阳的老农拄着拐杖看完后,颤巍巍地对甘德说:“先生,去年俺按旧历在惊蛰种的豆子,全被倒春寒冻死了,要是早知道惊蛰来得这么早……”

说着,他抹起了眼泪。

甘德听了,默默将老农的话记在竹简上,这成为他完善历法的又一个依据。

新历法最终定稿时,正值春分。

甘德带着新历前往朝堂,路上看见咸阳城外的农田里,农人正赶着牛耕地,他们的耕作节奏,与新历标注的春分时节完全吻合。

他忽然明白,最好的历法本就藏在百姓的劳作之中,天文学家做的,不过是将这些自然的节律用文字和数字记录下来。

秦王看着新历竹简上精确到时辰的节气记录,又望向殿外抽芽的柳树,嘴角露出难得的笑意。

他当即下令:“将新历刻于石碑,立于各郡县集市与学府,让天下百姓皆知天时。”

刻碑的工匠们在咸阳宫广场上忙碌起来,巨大的青石被打磨得光滑如镜,石匠们对照着竹简上的文字,用錾子一点点凿刻。

甘德每日都去查看,看见“清明”

二字被刻上石碑时,恰好有细雨飘落,打湿了石碑上的字迹,宛如天然的墨迹。

第一批历法石碑运往各郡县时,甘德亲自送行了三十里。

他站在渭水岸边,看着载着石碑的船队顺流而下,船头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旗帜上“秦”

字的笔画,恰好与观星台上铜表的影子重合。

三个月后,石申从陇西带回消息:当地牧民依照新历上的“芒种”

时节迁移牧场,避开了往年的旱灾;胶东的海师说,渔民按新历的“夏至”

调整渔网,捕获量比往年增加了三成。

甘德将这些消息一一记录在观星台的史册上,每写下一笔,便觉得那些冰冷的青铜仪器仿佛有了温度。

秋分这天,甘德再次登上观星台。

石申指着远处集市方向,那里新立的历法石碑前围满了人,一位教书先生正指着碑上的“秋分”

二字给孩童们讲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