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集 灾荒应对(2 / 4)

加入书签

里贴着李斯草拟的《抗旱令》,用清晰的隶书写着:&0t;凡能献引水之法者,赏钱五十;能组织百人以上修渠者,免其家人徭役三年&0t;

&0t;大人,李主薄从渭南县回来了。

&0t;侍从的声音传来。

张苍回头,见李斯一身风尘地走来,手里还捧着一块黑褐色的泥土。

&0t;太仓令,渭南的土地已经旱透了,表层三尺都是干土。

&0t;李斯将泥土放在案上,&0t;不过百姓都动起来了,昨天一天就清出三条旧渠,今天准备开凿新井。

只是&0t;

&0t;只是什么?&0t;

&0t;缺工具。

&0t;李斯苦笑,&0t;铁器都在军器监,民间的锄头、铁锹不够用,有些村户还用着石耒。

&0t;

张苍沉吟片刻,转身对小吏道:&0t;去军器监,调五百把铁锨、三百把锄头,就说是太仓令借的,秋收后由各郡县赔偿。

再告诉冶铁坊,加赶一批农具,用料从府库支。

&0t;

李斯眼睛一亮,正要道谢,却见张苍指着窗外:&0t;你看,那是什么?&0t;

窗外的天空中,不知何时聚集了一群飞鸟,正盘旋着向东南方向飞去。

李斯忽然反应过来:&0t;是雁群!

它们秋天该往南飞,这说明&0t;

&0t;说明东南方有水。

&0t;张苍抚掌笑道,&0t;去告诉河道署,派熟悉水性的人跟着鸟群找找,说不定能现新水源。

&0t;

二、沟渠新

渭南县的工地上,李斯正指挥着民夫清理一条废弃的水渠。

这条渠是十年前修的,后来因为渭水改道渐渐荒废,渠底积了半尺厚的淤泥。

民夫们光着膀子,用木锨把淤泥铲到筐里,再由年轻人抬到渠岸外。

&0t;李主薄,你看这土!

&0t;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工匠忽然喊道。

他蹲在渠底,用手扒开一层淤泥,下面的土竟是湿润的。

李斯连忙跳下去,手指按在湿土上,果然感到一丝凉意。

&0t;老丈,您懂水利?&0t;

&0t;俺祖上传下来的手艺。

&0t;老工匠咧嘴笑,露出豁了的门牙,&0t;这渠底的土能保水,只要把上游的水引过来,再夯实渠岸,保管能浇到东边的百亩田。

&0t;

李斯立刻让人去上游探查,果然在三里外现一处山泉,只是水流细小,平日里没人在意。

&0t;太好了!

&0t;他当即决定,&0t;拓宽山泉的出口,再用砖石加固渠岸,争取三天内让水流到田里!

&0t;

这时,一个背着药篓的少年跑过来,是村医的徒弟。

&0t;李主薄,王二家媳妇生了,可是奶水不够,孩子总哭。

&0t;

李斯皱眉,这旱灾里,最受影响的就是产妇和婴儿。

他想起县城里的养老院还有些储存的羊奶,正要让人去取,却见赵伯提着个陶罐走来:&0t;主薄,俺们村几户有奶的妇人凑了些奶水,您看&0t;

陶罐里的奶水还带着温度,李斯心里一暖。

他忽然想起什么,对赵伯道:&0t;让村里的妇人都到渠边来,帮忙清洗民夫的伤口。

官府给她们记工分,换粮食。

&0t;

工地上顿时热闹起来。

男人们挖土修渠,女人们蹲在临时搭起的草棚下,用煮沸的渠水清洗民夫们磨破的手脚,涂上草药。

孩子们则提着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