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集 桥梁奇迹(2 / 3)

加入书签

,每块都刻着凹槽,正好能卡住铁链。

当最后一块石板嵌进桥面时,夕阳正将铁链染成赤金色。

李斯率先牵着马踏上桥,马蹄踏在石板上出清脆的回响。

百姓们欢呼着涌上桥,有人弯腰触摸铁链,有人朝着对岸呼喊,惊起一群水鸟。

墨翟站在桥中央,望着西沉的落日将桥影投在水面,像一道横跨渭水的飞虹。

阿竹递来水囊,他接过时,看见她间的铜簪在暮色里闪着光。

三、薪火

三年后,阿竹站在褒水岸边,手里捧着师父临终前交托的木盒。

盒里是七卷桥梁图谱,最后一卷画着座石拱桥,旁边批注着:&0t;石拱相环,可抵百年洪涛。

&0t;

褒水比渭水湍急,两岸都是悬崖峭壁。

当地的匠人围着她,手里拿着半截断裂的麻绳:&0t;阿竹匠师,这吊桥每月都要断一次,实在没法子&0t;

阿竹翻开图谱,指尖落在石拱桥的图纸上。

&0t;我们要造一座石拱桥。

&0t;她指着悬崖上的青石,&0t;先凿出楔形石,再垒成拱券。

&0t;

忽有孩童惊呼着指向河面,只见上游漂来几具浮尸。

&0t;是巴蜀的流民,&0t;当地亭长叹了口气,&0t;雨季快到了,再不通桥,他们怕是过不去秦岭。

&0t;

阿竹握紧了木盒。

她想起师父常说的话:&0t;桥不是用来隔断,是用来连接的。

&0t;

三个月后,当第一块楔形石嵌入拱券时,天空下起了暴雨。

工匠们披着蓑衣继续劳作,阿竹站在脚手架上,用木锤敲击石块,每一声都应和着远处的雷声。

雨停时,一道彩虹横跨褒水,正好落在未完工的桥拱上。

通车那日,巴蜀的流民推着粮车过桥,车轮碾过石板的声响,像极了渭水铁链的回响。

阿竹站在桥头,看着图谱上的石拱桥在眼前成形,忽然现自己间的铜簪,不知何时换成了铁制的——那是用渭水桥换下的旧铁链锻成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万里

始皇帝东巡时,曾在渭水铁索桥上驻足。

李斯指着远处连绵的桥影,奏道:&0t;自墨匠师造无柱桥以来,天下已架桥百八十座。

&0t;皇帝望着河西的麦田,麦穗在风中起伏如浪。

彼时阿竹已年过半百,正在临淄督造跨济水的石桥。

她听闻皇帝要观桥,便将各座桥梁的图谱献上。

皇帝翻到最后一卷,见上面画着座跨长江的大桥,不禁抚掌:&0t;此桥若成,南北可一日通达。

&0t;

阿竹躬身道:&0t;臣已遣弟子南下勘察,只是长江水势浩大,需集天下工匠之力。

&0t;

皇帝沉吟片刻,命李斯拟诏:&0t;凡郡县有巧匠者,皆可赴咸阳献策,有功者赏百金,封爵一级。

&0t;

诏书传至各地,匠人们纷纷奔赴咸阳。

有来自蜀地的匠人,带来了栈道的建造技艺;有来自燕地的匠人,擅长打造坚固的铁链;还有来自楚地的匠人,精通水利勘测。

阿竹将众人的智慧汇集,在咸阳城外搭建了一座巨大的沙盘,上面标注着天下江河的位置,以及未来桥梁的规划。

数年后,阿竹病逝于骊山。

临终前,她让弟子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渭水之上。

弟子们遵其遗愿,乘舟至渭水铁索桥下,看着骨灰融入水流,仿佛看见当年那个梳着双丫髻的少女,正蹲在河滩上,认真地记录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