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集 太子登基(2 / 3)

加入书签

份密报,是昨日收到的:商於之地的旧贵族正在串联,扬言若不废法,便要率私兵入都“清君侧”

另一份则是卫鞅送来的,附带着河西守军的名册,半数将领的名字旁都标注着“军功爵”

“君上,”

贴身内侍低声道,“公子虔求见。”

太子驷皱眉。

这位伯父自被卫鞅处以劓刑后,便闭门不出已有五年。

他挥了挥手:“让他进来。”

公子虔穿着粗布麻衣,脸上的疤痕在烛火下显得格外狰狞。

他没有行君臣之礼,只是坐在对面的蒲团上,声音沙哑如磨石:“鞅,外人也。

今父丧未除,他便敢在朝堂上咄咄逼人,可见其心术不正。”

“伯父此言差矣。”

太子驷端起茶杯,水汽模糊了他的表情,“卫鞅于秦有功。”

“功高盖主,便是罪!”

公子虔猛地拍向案几,青铜灯盏晃了晃,“他让宗室子弟去充卒伍,让有功的庶民与公族同列,这是要毁了我嬴氏的根基!

新君若要坐稳这个位置,必须除了他!”

太子驷沉默着。

他记得卫鞅刚入秦那年,穿着破旧的褐衣,在宫门外等了三天三夜。

父亲与他谈了五日五夜,出来时说的第一句话是:“秦国要有希望了。”

那时的秦国,连给周天子的贡赋都凑不齐,河西之地被魏国占了二十年,连孩童都唱着“秦人怯,魏军锐”

的歌谣。

是卫鞅,带着一批拿着尺子的官吏,把阡陌划成了方方正正的田垄;是卫鞅,在渭水边立起那根三丈高的木头,让百姓相信“徙木者真可得五十金”

“伯父歇息吧。”

太子驷站起身,“国事,容孤再想想。”

公子虔盯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四、夜色中的暗流

月上中天时,卫鞅的府邸依旧灯火通明。

长史捧着刚拟好的布告,看着自家大人在地图上圈点——那是准备在关中修建的水渠,墨迹未干,还带着墨块的清香。

“大人,新君今日未表态,怕是……”

长史欲言又止。

卫鞅放下笔,指腹蹭过地图上的泾水:“新君在东宫时,常去民间看农事。

他知道新法的好处。”

话虽如此,他却看向窗外,那里的槐树影影绰绰,像极了旧贵族们藏在暗处的眼睛。

三日前,他派去商於的密探回报,当地贵族正在铸造兵器,借口是“防备山匪”

而就在半个时辰前,栎阳令匆匆来报,说甘龙的门生在市集上散布谣言,说卫鞅要趁国丧作乱。

“让军中的人盯紧些。”

卫鞅拿起布告,在末尾盖上印信,“水渠的事不能停,春耕前必须动工。”

长史接过布告,忽然道:“大人,属下听说……太子当年因私藏旧玉被处罚,心中对您……”

“法不容私。”

卫鞅打断他,声音里听不出情绪,“便是太子,也不能例外。

若因此记恨,那他便不是合格的君主。”

窗外传来夜露滴落的声音,卫鞅望着案头那卷《法经》,想起初遇孝公时,这位君主眼中的炽热:“寡人要的是强秦,哪怕粉身碎骨。”

如今孝公去了,这份炽热,能在新君眼中延续吗?

五、黎明前的抉择

后半夜,太子驷的书房仍亮着灯。

他翻看着卫鞅送来的账册,上面记着变法十年的收成:第一年,亩产粟米二石;第五年,四石;去年,已经到了五石三斗。

而在另一边,是甘龙呈上的宗室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