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162章 重阳大团圆(2 / 4)
水灵是合作社的年轻骨干,这会儿正小心翼翼地扶着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屋里走。
叶新宇扶的是村里的老八路,八十多了,耳朵有点背,叶新宇就凑到他耳边,用手拢着嘴喊:“大爷,今天食堂给您炖了您最爱喝的排骨汤,小火慢煨了仨钟头,管够,您可得多喝两碗!”
老八路听清楚了,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用手里的拐杖轻轻敲了敲叶新宇的胳膊:“好小子,还记得我这老馋虫的口味,有心了!”
水灵扶着的是独居的赵奶奶,赵奶奶手里紧紧攥着个蓝布包,见了香菱就打开,里面是两双纳得密密麻麻的鞋垫,针脚匀匀实实:“孩子,看你天天跑前跑后的,脚准该疼了,这鞋垫里掺了艾草,垫上暖和,还治脚汗。”
屋里的老人越来越多,六十岁的、七十岁的、八十岁的,凑在一起就打开了话匣子,说的都是村里的老故事。
这个说:“还记得当年合作社刚成立,就三间土坯房,下雨还漏呢。”
那个接话:“可不是嘛,那时候许前进还是个小伙子,黑瘦黑瘦的,领着我们种果树,手上磨的全是泡,血珠子直往外渗,也不喊疼。”
许前进正好听见,嘿嘿笑了两声,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花:“那时候哪敢想今天啊,不光果树成了规模,还搞起了旅游,这都是托大家伙儿的福,是咱全村人一起干出来的。”
早饭是热乎乎的小米粥,熬得黏黏糊糊,配着刚出锅的菜包子——萝卜丝馅的、韭菜鸡蛋馅的,还有老人爱吃的豆沙馅,白白胖胖的,冒着热气。
旁边小碟里是自家腌的咸菜,脆生生的,带着点微辣。
老人们吃得香,有的端着碗蹲在门口,有的坐在桌边慢慢嚼,吧嗒嘴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个大爷吃得急,呛了一下,周美丽赶紧端过温水杯,轻轻给他顺背:“大爷,慢点吃,锅里还有呢,不够再给您拿,别噎着。”
大爷喘匀了气,抹了抹嘴笑:“好吃,比家里做的香,这包子馅儿调得真对胃口!”
吃过午饭,日头升到了头顶,暖融融的正好。
合作社的人早就安排妥当了,要带着老人们去爬东山。
东山是葫芦湾村的宝,这几年修成了景区,山路铺了平整的青石板,每隔一段就有歇脚的亭子,亭子里还摆着石桌石凳,方便老人坐下来歇歇腿。
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往上走,年轻人跟在旁边,时不时扶一把,递瓶水。
叶新宇指着路边的野花给老人们讲:“这是野菊,泡水喝能败火;那是紫菀,秋天开得最旺,能入药呢。”
香菱则指着远处的梯田给大家看:“您瞧那片黄的,是刚成熟的谷子,再过几天就能收割了;那片绿的,是咱新种的有机蔬菜,专供城里的市呢。”
小吴背着个相机,跑前跑后地给老人们拍合影,“大爷,您往这边看,笑一个!”
“大妈,您和老姐妹挨近点,这样拍出来亲!”
“你们看那片柿子树,红得像灯笼!”
一个戴蓝头巾的大妈指着远处喊,声音里满是欢喜。
“那是合作社去年新栽的甜脆柿,”
许前进接过话头,脸上满是自豪,“再过俩月就能摘了,又甜又脆,不用捂,摘下来就能吃。”
山路不算陡,老人们走走歇歇,倒也不觉得累。
到了半山腰的亭子,合作社的人早备好了热水和点心,绿豆糕、芝麻酥,都是老人爱吃的软和东西。
风从山谷里吹过来,带着草木的清香和远处稻田的稻香,老人们坐在石凳上,望着山脚西的村子——一排排新房整整齐齐,红瓦在阳光下闪闪亮;梯田里的稻子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层金子;远处的鱼塘波光粼粼,偶尔有鱼跳出水面,溅起一串银花。
大家都忍不住叹:“咱村这几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