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君子之服:衣冠里的德行与分寸(6 / 8)

加入书签

古人认为,守丧期间应“节哀顺变”,过着简朴、肃穆的生活,不追求外在的装饰与享乐,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形如斧,盖周之制。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也。’”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严格按照丧礼制度为其办理丧事,去除身上的佩饰,穿着丧服,过着简朴的生活,以表达对孔子的哀悼之情。

守丧期结束后,君子重新佩戴各种佩饰,并非简单地恢复装饰,而是恢复正常的生活礼仪,回归到“文质彬彬”的君子状态。“无所不佩”并非指佩戴所有的佩饰,而是指根据场合与身份,佩戴合适的佩饰,以彰显君子的身份与德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礼仪的坚守。例如,在正式的朝会场合,君子会佩戴玉佩、剑佩、印佩等,以彰显身份与职责;在日常的社交场合,会佩戴简单的玉佩、珠佩等,以体现优雅与得体;在休闲的居家场合,会佩戴轻便的佩饰,以增加生活的情趣。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组精美的玉佩,包括珩、璜、琚、瑀等,由金丝串联而成,工艺精湛,纹饰精美,是古代佩饰中的精品。这组玉佩的主人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其佩戴的玉佩不仅彰显了他的身份与地位,也体现了他对佩饰文化的重视。根据墓葬出土的文献记载,曾侯乙在日常的正式场合会佩戴这组玉佩,在守丧期间则会将其收起,守丧期结束后再重新佩戴,这与《论语》中“去丧,无所不佩”的记载相符。

“去丧,无所不佩”背后,是君子对情感与礼仪的分寸把握——在丧期内,以简朴的装扮表达哀悼,不越矩、不逾礼;在丧期结束后,以得体的佩饰恢复礼仪,不张扬、不随意。这种分寸把握,体现了君子“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态度——情感的表达要符合礼仪的规范,既不压抑情感,也不放任情感,让情感在礼仪的框架内得到恰当的表达。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没有古代严格的丧礼制度与佩饰文化,但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态度依然重要——在悲伤的场合,保持肃穆与尊重;在欢乐的场合,保持得体与适度,不因情感的波动而失去礼仪的分寸,这正是君子德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体现。

六、衣之德:服饰背后的君子品格

从“不以绀緅饰”的色彩禁忌,到“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的应季着装;从“缁衣羔裘”的衣裘搭配,到“亵裘长,短右袂”的细节设计;从“狐貉之厚以居”的居家规制,到“去丧,无所不佩”的佩饰分寸,孔子对君子服饰的论述,看似是对穿衣戴帽的具体规定,实则是对君子品格的生动诠释。服饰作为君子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君子的内在德行息息相关,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君子的修养、智慧与分寸,展现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深刻内涵。

(一)服饰是君子德行的“外在注脚”

在古代社会,服饰不仅是遮体保暖的工具,更是君子德行的“外在注脚”,通过服饰的色彩、材质、搭配与细节,能够直观地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修养与礼仪分寸。“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体现了君子对礼仪边界的敬畏与坚守,不越矩、不逾礼,始终在礼仪的框架内行事;“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体现了君子顺应自然、兼顾实用与礼仪的生活智慧,既不违背自然规律,也不忽视礼仪规范;“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体现了君子对秩序美学的追求,内心条理清晰,外在行为有序;“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体现了君子对“分寸感”的极致追求,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密时刻,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