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君子之服:衣冠里的德行与分寸(5 / 8)
服饰材质的规定。“狐貉”指的是狐狸和貉子的毛皮,二者毛皮厚实,保暖性强,适合制成冬季居家穿着的服饰(如坐垫、披风等)。“居”即居家之时,君子在冬季居家,会使用狐貉毛皮制成的厚实服饰,以抵御寒冷,保证居家的舒适。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对实用的追求,也蕴含着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君子并非刻意追求奢华,而是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材质,让居家生活既温暖又舒适。
在辽宁朝阳北票喇嘛洞鲜卑贵族墓出土的魏晋时期文物中,发现了一件狐貉毛皮制成的坐垫,毛皮厚实柔软,保存完好。这件坐垫的尺寸约为60厘米×40厘米,适合日常坐卧使用,其材质与《论语》中“狐貉之厚以居”的记载相符。虽然墓主人为鲜卑贵族,但这件文物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北方地区贵族对狐貉毛皮材质的重视,以及狐貉毛皮在冬季居家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君子选择狐貉毛皮制成居家服饰,并非出于炫耀,而是基于材质的保暖特性,体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的生活智慧——在寒冷的冬季,以厚实的毛皮抵御严寒,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是对自身生活的善待。
从“亵裘长,短右袂”的细节设计,到“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的规制要求,再到“狐貉之厚以居”的材质选择,孔子对日常服饰细节的关注,展现的是君子对“分寸感”的极致追求。这种分寸感,体现在对实用与礼仪的平衡——既注重服饰的实用性,满足生活需求,又不忽视礼仪规范,坚守德行修养;体现在对私密与公开场合的统一——无论在公开的社交场合,还是在私密的居家时刻,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因场合私密而放松对礼仪的坚守;体现在对生活品质与德行修养的融合——通过对服饰细节的把控,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彰显内在的德行与修养,让每一件服饰都成为君子品格的外在延伸。
五、佩之度:丧期与日常的佩饰分寸
“去丧,无所不佩”,孔子对佩饰的论述,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君子对不同场合情感表达与礼仪规范的精准把握。佩饰作为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与情感内涵,其佩戴与否、佩戴何种,都与场合、身份、情感状态密切相关。“去丧”即守丧期结束,君子在守丧期间,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会去除身上所有的装饰性佩饰,过着简朴的生活;守丧期结束后,才会重新佩戴各种佩饰,恢复正常的生活礼仪。
要理解“去丧,无所不佩”,必先了解古代的丧礼制度与佩饰文化。在古代,丧礼是礼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严格的规制,从服饰到饮食,从居住到言行,都有明确的要求,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礼记?丧服小记》记载:“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齐衰,恶笄以终丧。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其义: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其中,“斩衰”“齐衰”是不同等级的丧服,而“括发以麻”“恶笄以终丧”则是对丧期内发型与佩饰的规定——男子用麻束发,女子用粗糙的发笄固定头发,去除所有华丽的佩饰,以简朴的装扮表达哀悼。
佩饰在古代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不同的佩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德行与情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说:“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里的“杂佩”是古代女子佩戴的一组佩饰,包括玉、石、珠、贝等,通常由珩、璜、琚、瑀等组成,佩戴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既美观又能彰显身份。在正式场合,佩饰是君子身份与德行的象征,如玉佩象征着君子的温润如玉、品德高尚;剑佩象征着君子的勇武与正义;印佩象征着君子的身份与职责。
在守丧期间,君子之所以去除所有佩饰,是因为佩饰的装饰性与丧期的肃穆氛围相悖,佩饰的声响与丧期的哀伤情感不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