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乐坛反响激烈(1 / 4)

加入书签

不仅是那些网友,甚至还有一些乐坛之人在网上表达了对于吕铭参赛的不满,觉得芒果卫视将如此重要的事情放在吕铭的身上很是不理解。

“为什么会让这么一个几乎没有过一张专辑的人代表华语乐坛去参加这样的比

雪落无声,却在屋檐下积成一片厚重的白。

陆钏闭着眼,任那笛声如溪流般漫过耳膜,穿透胸膛,直抵心脉深处。

他听得出,老人吹的不是《春江花月夜》的原谱,而是一种更为古老的变调??节奏缓慢、气息悠长,像是从地底升起的回响,又似风穿过千年石窟的呜咽。

“这是‘纳格拉调’。”

老人放下鹰骨笛,声音沙哑,“你父亲当年只听了三遍,就记下了主旋律。

他说这不像音乐,像祷告。”

陆钏睁开眼,炉火映在他瞳孔里跳动。

“他写《春江》的时候,是不是……受了这个影响?”

老人没回答,只是翻开笔记本另一页,递给他看。

纸上用维吾尔文和汉语夹杂写着一段话:“真正的旋律不在乐谱上,在人心里。

当一个人愿意为陌生人流泪,那声音才值得被听见。”

下面署名:陆明远,1983年冬,乌鲁木齐。

陆钏的手指微微颤抖。

那是父亲最后一次来新疆的记录。

“你爸走之前说,他会把这支调子藏进一曲子里,送给所有不敢说话的人。”

老人望着他,“现在我知道了,那就是你手里的《春江花月夜》。”

窗外雪越下越大,封住了街道,也隔绝了城市喧嚣。

屋内炉火噼啪作响,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

陆钏忽然明白,为什么ai补全尾声时,始终无法完全还原情感??因为它缺少这一段血脉相连的记忆密码。

他掏出手机,拨通苏黎电话:“重新混音。

我要把‘纳格拉调’作为隐藏轨道嵌入新版母带,频率低于20赫兹,普通人听不见,但能感知。

让心跳与它共振。”

“技术可行,但平台可能会判定为异常信号拦截。”

苏黎提醒。

“那就不用平台。”

陆钏轻声说,“我们通过‘心流网络’,用次声波搭载,借地震监测站、气象雷达这些公共系统传播。

它们不会审查一段‘自然波动’。”

挂断电话后,他转向老人:“您愿不愿意,录一段清吹?不加任何修饰,就在这屋里,用这支笛。”

老人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录音持续了十七分钟。

没有起承转合,没有技巧炫技,只有最原始的气息流转。

结束时,老人额头沁出汗珠,像是完成了一场仪式。

“这不是表演。”

他说,“这是交付。”

三天后,新版本《春江花月夜》悄然上线“千江计划”

内部节点。

表面上听不出变化,可当人在极度安静环境中佩戴高保真耳机播放时,会感到胸口隐隐震动,仿佛体内有某种东西被唤醒。

不少志愿者反馈:“像梦见童年母亲哼歌的感觉。”

“半夜醒来莫名流泪,却不知为何。”

“第一次觉得孤独不是空虚,而是等待回应。”

与此同时,国家民委下属的文化保护中心主动联系陆钏,提出联合启动“边疆声音考古工程”

,旨在抢救性记录全国濒危民族音乐语种。

批名单涵盖三十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渔歌、羌族羊皮鼓咒诵、彝族毕摩经调等均已进入数字化建档流程。

“你们推动的不只是艺术复兴。”

中心主任在视频会议上坦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