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玻璃怎么是透明的?(2 / 5)

加入书签

实行“双轨制”:对外销售严格按标准执行,对内供应仍保持原有方式,避免因商业化冲击本地生态平衡。针对可能增加的订单压力,提出“家庭承包+互助协作”模式,每户认领定量任务,超产奖励,欠产由邻户补足,形成责任共担机制。

    讨论到一半,小陈突然举手:“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开发一个小程序?让购买红米的人扫码就能看到这块田是谁种的、施了几次肥、哪天收割的,甚至还能留言给农户?”

    众人眼前一亮。陶艺师马上接话:“那我也能上传陶器制作过程!买家可以看到泥料来源、烧制温度,还能听到窑火的声音录音。”

    退伍军人沉吟片刻:“要是再加个‘心愿回声’功能呢?城里人下单时可以附一句祝福,我们定期朗读给孩子们听;反过来,村里的孩子也能录段语音随包裹寄出去。”

    小宇看着他们热烈讨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曾被视为“落后”的村庄,正在用自己的节奏编织一张温柔而坚韧的网,连接断裂的人与土地、城与乡、过去与未来。

    最终,小程序命名为《听见》。由小陈主导开发,代码开源,所有数据归村民集体所有。上线首日,第一条留言来自一位上海母亲:“收到红米那天,我五岁的女儿问,这是不是农民伯伯用手一颗颗种出来的?我说是的。她就说,那我要好好吃饭,不能浪费。”

    这样的声音,比任何奖项都更让人踏实。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第二批学员如期到来,人数比第一期翻了一倍。除了基层干部、非遗传承人、返乡青年,还多了几位特殊身份的人:一名失语症康复教师,想借鉴“自然课”理念帮助患儿重建感知能力;一位城市社区规划师,希望将“低干预营造”经验带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甚至还有一位殡葬行业从业者,他说:“死亡是最彻底的回归土地,我想学怎么让告别也充满尊严。”

    课程内容也随之深化。除了原有的社区动员、生态种植、工艺传承外,新增“情绪空间设计”“代际对话工作坊”“危机应对模拟”等模块。小宇亲自带领学员走进每一户人家,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谁家老人独居多年不愿搬离老屋,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却面临学费困境,哪片山林因野猪出没导致耕种受阻……

    “乡村振兴不是刷墙painting墙面、立雕塑就算完成的任务。”他在一次分享会上说,“它是无数具体问题的叠加与破解。你要修一座桥,就得先知道人们想去哪里。”

    某天午后,暴雨突至。乌云压顶,溪水暴涨,工地被迫停工。学员们被困在综合楼内,原本计划的户外实践取消。有人提议改放纪录片打发时间,却被小宇拦下。

    “既然出不去,那就做点别的。”他搬出十几个旧木箱,里面全是这些年收集的老物件:锈迹斑斑的犁铧、褪色的婚书、泛黄的学生证、一只断了弦的二胡……

    “这些都是鹿鸣的记忆碎片。”他说,“现在,请你们每人选一样,试着还原它背后的故事。”

    教室陷入安静。卓玛拿起一本破旧日记本,纸页上密密麻麻写着藏文诗行;城市规划师抚摸着那把二胡,轻轻拨动残存的琴弦;殡葬师则久久凝视着一枚银戒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