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2章 牛波一不是吹过就完事的(2 / 3)
拖着浓烟栽进了大海。
次击落美军无人机的英雄徐开通前辈
被击落的bq-147g
在军博中展出的bq-147g残骸
有了第一次,后面就简单了……
经过不断的战术总结和经验累积,我们从64年十一月到七十年代后期,一共击落了38架bq-147g型无人机。
没错,即便是破冰之后,老美军方对于我们的入侵式侦查一直没有停止。
时间往回倒。
随着q-147g型无人机不断被我们击落,地面人员通过对残骸的收集,逐渐拼凑掌握了相关技术。
京城航院于69年开始,研制我们自己的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并于72年完成原型机试制,于11月次通过图-4型母机投放试飞成功。
图-4空中放飞无侦-4
随后的几年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实验机各方面的参数已经基本追平了老美的bq-147g型无人机,甚至部分参数还有所越。
截止于78年,已经达到了定型量产的标准。
但是,上面一直迟迟没有批准。
为啥?
那玩意基本可以说是一次性的。
不支持实时图传,飞行过程中根据地面雷达引导盲飞。
到了目标区域后“闭着眼”
一顿客观意义上的瞎拍。
返程后,以小伞包的形式将拍到的底片空投下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落地后能捡回点零件就捡,捡不回来就那么着了。
以老美财大气粗的尿性,大概率是不回收的。
即便回收也是出于技术保密的需求。
人家一年多少军费?
一千好几百亿美元。
咱们一年多少军费?
一百多亿软妹币。
离人家零头都差着老远呢,消耗得起吗?
真要有重要军事目标,放出去一架拍回点东西也算值得。
问题是,拍不到呢?
还没飞到地方,或是拍完了返程时被打下来呢?
特娘的不竹篮打水白扔钱嘛……
所以,上面一直在纠结,这种昂贵的玩意到底要不要搞。
如果搞的话,是做一下技术积累就行了,还是定型生产投入使用。
正常情况下,这种纠结一直持续到8o年年底,才咬牙跺脚的正式立项,定名为无侦-5,并于81年三月开始装备部队。
但是,某个人一番瞎鼓捣,带有实时图传以及夜视功能的小型无人机,在所有人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忽然间就冒出来了。
鼓捣出来就算了,之前在西楼做演示的那天晚上还吹牛波一。
说什么这套技术升级后,同样可以用于中大型无人机。
不但可以基于地面基站或卫星,进行遥控和图像实时回传。
还可以利用不同基站的信号强度和时间差,进行三角或多点定位。
而且,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
侦查时除了用于指引操作和确认目标区域的普通图传,另有一套独立设计的,用于拍摄的高清相机。
有需要时,将高清相机组件换掉,变成无线电中继单元或电子战系统,甚至可以搭载空对空和空对地武器放出去执行打击任务……
他牛波一吹的震天响,吹完就忘脑后了。
但他吹过的牛波一,被整理成文字资料送给了国防工办的案头上,把不少人忽悠的心神摇曳浮想联翩。
之前大战在即,无暇多顾。
眼下仗打完了,小型无人机的性能和价值已经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
国防工办通过评估后,正式向西楼提交报告:申请将小型无人机相关技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