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愿你一路上始终如一(1 / 3)
当天晚上,三百多户村民,几乎家家都点亮了油灯,开始执笔书写。
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着自己一天的生活,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点点滴滴,都化作文字,流淌在纸上。
日,他们便收到了三百余篇手稿——有妇人写着“李少爷昨又赊酒不还”
,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懑;有樵夫记录着“韩捕头帮俺妹夫讨回工钱”
,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之情;更有孩童用稚嫩的笔触,画着水渠,配着歪歪扭扭的文字:“爹说渠水比县太爷的脸干净”
。
徐六娘看着这些手稿,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份简单的记录,更是百姓们觉醒的开始,是他们反抗的第一步!
她连夜令人将这些手稿誊抄了五份,分别藏于井壁、梁木、灶膛等隐蔽之处,以防万一。
同时,她还派人请来了几位盲艺人,将手稿中的内容谱成曲子,让他们走街串巷,传唱于田间地头。
文字,化作声音,飞越了封锁,传遍了八乡。
与此同时,刘推官也接到了府城的命令,要他收缴这些“非法文书”
。
他带着一队衙役,气势汹汹地来到了讲字台。
然而,当他翻阅着一份份村民的手稿时,却怔住了。
在一份手稿上,他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这钉子太多,怕是要穿底。”
这句话,是他去年冬天查粮仓时,无意中说出口的。
当时,他现粮仓的钉子太多,担心会把粮食蛀空,便随口说了这么一句。
没想到,竟然被村民记在了心里。
他看着这句话,指尖微微颤抖。
他想起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想起了自己为官的初衷。
可是,这些年来,他却在官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渐渐忘记了自己是谁。
他缓缓地抬起头,看着那些面带期盼的村民,心中充满了愧疚。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他深吸一口气,将整摞文稿收入袖中,然后转身对身后的衙役说道:“这些都是一些农事琐记,不足为患,收队!”
回到衙门后,他悄悄地命人将这些手稿拓印了副本,然后托韩捕头转交给陈皓,并留下了一句话:“你们写的不是状纸,是我忘了的良心。”
静先生得知了“全民执笔”
之事后,勃然大怒。
他认为这是对官府权威的公然挑衅,是对他静某人的蔑视!
他立刻命令杜师爷的残党,伪造了百篇污蔑陈皓和百姓的文稿,散布“陈皓勾结流寇”
、“百姓欲夺官仓”
等谣言,企图混淆视听,煽动民愤。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徐六娘早就预料到了这一手。
她早就设立了一套“笔痕验真法”
:凡是真正的村民手稿,都必须使用统一的竹笔书写,而且墨中掺有谷粉,遇水会泛出金光;而那些伪造的文稿,则笔迹浮滑,墨色单一。
在千字台,徐六娘当众泼水验文,百篇伪作,瞬间现形!
百姓们看到这一幕,顿时哄堂大笑:“原来老爷们连假话都不会写!”
夜深了,陈皓独自一人站在讲字台的门口,望着远方闪烁的星光,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在等待着他们。
他转身走回屋内,轻声吩咐赵秀才:“从这三百多篇手稿中,择取最具代表性的十篇出来……”
陈皓负手而立,屋内灯火昏黄,映照着他坚毅的侧脸。
“选十篇,要最能扎进人心窝子的。
刻在护坡砖上,隐蔽些,但要让孩子们能找到,就用童谣引路。”
赵秀才连夜翻阅,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