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那是生活盖的章(3 / 3)

加入书签

之称,是引导舆论风向的最佳人选。

石头将“义文堂”

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周铁嘴。

周铁嘴听罢,捋了捋胡须,他嘿嘿一笑,说道:“放心吧,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当天晚上,县城的茶楼里便多了一段新段子——《假印记》。

“话说有个堂口,专收穷人的手印,说能通天,结果打开一看——通的是地府索命簿!

阎王爷一看,好家伙,这么多人想来投胎,赶紧差人把他们都给带走了!”

周铁嘴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逗得满堂听客捧腹大笑。

“这故事编得好啊!

真是解气!”

“可不是嘛!

现在这世道,骗子太多了,防不胜防啊!”

“以后可得小心点,别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茶楼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县城。

与此同时,陈皓也没有闲着。

他命赵秀才连夜起草了一份《辨伪十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教导百姓如何识别真假文书。

《辨伪十法》中写道:

“一看布料粗细:真文书用的是粗麻布,手感粗糙;假文书用的是绸缎,手感光滑。”

“二查签名语气:真文书语气诚恳,饱含真情实感;假文书语气生硬,官腔十足。”

“三验是否有个人陈述:真文书会有个人的遭遇和诉求;假文书通篇都是空话套话。”

“四比联署间距:真文书的联署间距紧密,体现了百姓的团结;假文书的联署间距疏松,毫无凝聚力。”

其中一条更是画龙点睛:“真文书上有汗渍、油痕、孩子涂鸦——那是生活盖的章!”

徐六娘组织织娘们,将《辨伪十法》绣成挂帘,悬挂于各村的入口处。

那些五颜六色的挂帘,不仅美化了村庄,也成了百姓们识别真假文书的最好教材。

一位老人指着自家门口那幅挂帘,自豪地说道:“这比我儿子写的还明白!

以后谁也别想骗我!”

与此同时,刘推官也察觉到了“义文堂”

背后有人指使。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件事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很可能涉及到更大的阴谋。

他决心彻查此事,却遭到了李老爷的阻挠,被以“办事不力”

为由,调离了稽核事务。

刘推官虽然心中不甘,但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无法与李老爷抗衡。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暗中调查。

他借着巡视乡学的名义,绕道北岭,在讲字台外徘徊许久。

他知道,陈皓一定会在那里留下线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