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那是生活盖的章(2 / 3)

加入书签

>再往下看,五个村民的名字赫然在列,笔迹各异,却同样坚定。

“若说耗了,尸骨也该留下。”

落款处,一行小字更是让两官胆战心惊。

与此同时,县城深处,一道黑影如鬼魅般闪过,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府库偏门。

他手中拿着一张复杂的图纸,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共济议局”

的结构推演,每一个节点、每一条脉络都清晰可见。

黑影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意:“陈皓,你想不到吧,我不仅要毁了你的‘活账墙’,还要复制你的体系,从内部瓦解你!”

数日后,邻村传来消息,有人打着“代民申冤”

的旗号,设立“义文堂”

……

夜幕再次降临,皓记酒馆的灯笼在微风中摇曳,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数日后,邻村传来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有人打着“代民申冤”

的旗号,设立了一处名为“义文堂”

的所在。

据说,只要缴纳些许费用,便可代办免税申请,引得不少走投无路的百姓趋之若鹜。

徐六娘闻讯,那双总是笑意盈盈的眼睛此刻却闪烁着警惕的光芒。

她深知,陈皓苦心经营的“共济体系”

最怕的就是这种鱼目混珠的伎俩。

于是,她乔装成普通村妇,亲自前往探查。

“义文堂”

设在一间破旧的祠堂里,门口挂着一块歪歪扭扭的牌匾,上面写着“为民请命”

四个大字,颇有几分讽刺意味。

堂内,几个穿着绸缎长袍的师爷模样的人,正对着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指手画脚。

徐六娘挤进人群,只见那些师爷正忙着放一种红边文书,声称只要填上姓名、家产,再盖上手印,便可免除一切赋税。

她拿起一张文书仔细端详,只见其上的印章,虽极力模仿松记特有的残纹,但布料用的却是府城上好的绸缎,手感光滑细腻,与松记粗糙的麻布有着天壤之别。

更可笑的是,文书的格式也十分僵硬,通篇都是些官样文章,没有丝毫个人陈述的空间,更像是某种官府的公文,而非百姓自愿签署的协议。

徐六娘心中冷笑,不动声色地带回一份文书,连夜交给了陈皓。

皓记酒馆的后院里,陈皓就着昏黄的灯光,仔细地研究着那张红边文书。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纸面,感受着绸缎特有的滑腻触感。

“他们学得了形,却抄不来痛啊……”

陈皓的语气很轻,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

“没挨过饿的人,是写不出‘浮粮三斗’这四个字的力道的。”

石头是邻村的一个孤儿,自幼便在松记酒馆帮忙,也算是“共济体系”

最早的受益者之一。

他聪慧早熟,在陈皓的支持下,也开始学习认字读书,是“识字运动”

中少年们的代表人物。

陈皓命石头暗访“义文堂”

,务必摸清他们的底细。

石头依计而行,假装走投无路,前去“义文堂”

求助办理减免。

那些师爷见他衣衫褴褛,便立刻露出了贪婪的嘴脸,要求他缴纳二百文的“印信费”

,并让他在空白的文书上按手印。

石头佯装不懂字,一边唯唯诺诺地答应着,一边偷偷地观察着账册。

他现,短短几天时间,就已经有八十多户人家登记,而且大多都是孤寡老人和贫困户。

回来的路上,石头恰巧遇到了赶集归来的周铁嘴。

周铁嘴是县里有名的说书艺人,一张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素有“活史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