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大明是怎么当上朝鲜爸爸的(3 / 4)
。
待朝鲜马政膨胀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便开始逐步压价。
先是改用丝绸、茶叶折价,后来甚至将价格压至辽东下等马的水平,偶尔还掺用不断贬值的大明宝钞支付。
朝鲜有苦难言:拒收宝钞等同于挑战明朝金融体系,这罪名他们担待不起;若反抗,刀兵之灾立至。
这便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即便朝鲜有能臣看出朱元璋这是仿效管仲之策,也只能硬着头皮跳下去。
毕竟,贵族需要中原的茶叶丝绸,百姓和战马都需要粮食草料,命脉已被牢牢掐住。
到了永乐朝,朱棣将这套策略玩得更加炉火纯青。
永乐六年,朱棣先“慷慨”
地允许铜制火器技术传入朝鲜,随后便以“协同征伐鞑靼”
为名,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强索一万匹战马。
朝鲜试图讨价还价,朱棣直接点出其命门:“造火器的铜料和火药,你们能自给吗?”
打了一巴掌之后,朱棣又给了个甜枣。
朱棣表示只要朝鲜进贡,大明就给朝鲜的赏赐里,额外加上两百门“神机箭铳”
。
不过,朱棣同时也派出官员严格检验马匹质量,“肩高不足四尺者,悉数退回”
。
永乐十年,朱棣再次要求朝鲜进贡一万匹战马。
马匹价值五万两,但朱棣只给五千两。
朝鲜不肯吃亏,但是朱棣下诏给朵颜卫:“朝鲜若怀二心,尔等可胁之,以彰天威!”
于是朝鲜表示,朱棣爸爸,我是您的乖儿子,我的就是您的。
朱棣时期的朝贡体系有个鲜明特点:除非是极其贫瘠的藩国,否则贡品必须有大量马匹。
他每次对外用兵损失战马后,便径直向朝鲜索取,美其名曰“购买”
。
朱棣没给宝钞,但性质相差无几。
买马时按宝钞面值计价,付款却按实际购买力。
打个比方,好比朝鲜有一个鸡蛋,价值一两银子。
大明想买这个鸡蛋,应该给朝鲜一两银子。
但是朱棣表示大明有宝钞,以宝钞换算。
但是一两面额的宝钞,现在不值一两银子,只值一文钱了。
所以,大明只能给朝鲜一文钱。
并且,朝鲜拿到钱后,必须购买部分大明的高附加值产品,如丝绸、茶叶等。
剩下的钱,才能够自主选择是带钱走,还是买货带走。
这无异于用一堆废纸换走真金白银的良驹。
朱棣:俺没给宝钞啊,俺给的可是铜钱和银子。
俺可比俺爹要脸多了,宝钞那玩意儿,擦屁股都嫌硬。
俺从来没坑过藩属国,给的都是真金白银!
~~~~
更狠的是,随着优质种马被大量“进贡”
至大明,朱棣竟派人将朝鲜本土剩余的优质种马也尽数阉割,从根本上断绝了朝鲜养马的希望。
朝鲜的骑兵强国梦,就此彻底破碎。
民间悲歌四起:“天朝爹要马,亲爹卖儿啦,卖儿换粗布,布破儿无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骑兵之路被堵死,朝鲜转而谋求火器自强,火器国有化!
然而,火药颗粒化、硝石提纯等核心技术被大明严格封锁。
于是,朝鲜挥祖传技艺——去大明偷!
朝鲜世宗曾派间谍潜入辽东火药坊偷师,却因大明将关键工序均交由盲人工匠操作而失败。
火器之路不通,那就继续搞骑兵。
但大明对朝鲜实施严厉的马禁政策,禁止马匹流入朝鲜。
于是朝鲜走私种马,在济州岛秘密设立牧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