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3 / 5)

加入书签

子,王玲团队一边监测试验田的长势,一边指导地外工程师搭建净化系统。黑龙负责调试系统的智能控制模块,将古籍中的“看天浇水”转化为精准的传感器数据;周明则优化菌剂配方,加入“盐碱星”本土的“盐生菌”,提高菌群的环境适应性;王玲每天都会去试验田走走,用指尖感受土壤的湿度,就像当年在故乡的稻田里一样。

    这天傍晚,王玲正在记录“星稻”的生长数据,终端突然收到“时空灯塔”传来的异常信号。解码后,一段模糊的影像跳了出来:慕容冷越穿着工装,在“玄冥号”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身后的屏幕上显示着“盐碱地改良模拟图”,与他们现在的试验田惊人地相似。

    “阿玲,你看这个‘梯次脱盐’模型,要是能结合古法的淋盐技术,说不定能解决极端盐碱地的问题。”影像里的慕容冷越对着镜头笑,眼神明亮,“等我回去,咱们一起试试……”

    影像突然中断,只剩下雪花点在屏幕上闪烁。王玲的指尖抚过屏幕上丈夫的笑脸,泪水无声地滑落。身后的黑龙默默递来纸巾,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段跨越时空的影像,是“玄冥号”的AI在整理数据时自动发送的,是慕容冷越留给妻子最珍贵的“礼物”。

    “他早就想到这里了。”王玲擦干眼泪,嘴角扬起微笑,“我们现在做的,正是他当年想做的事。”她打开“星河农书”,将慕容冷越的“梯次脱盐”模型与自己的方案融合,在备注栏里写下:“夫之构想,妻之实践;古今相融,星河共耕。”

    就在此时,周明兴冲冲地跑过来:“王姐,试验田的‘星稻’开始抽穗了!而且我们发现,‘红针草’吸附的盐粒,经过菌剂分解后,能转化成‘星稻’需要的微量元素,这是完美的共生系统!”

    王玲立刻跟着他跑到试验田。夕阳下,嫩绿的稻穗已经抽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红针草”的根须上结满了细小的盐晶,像一串串白色的珍珠。“这就是‘顺势而为’的力量。”她轻声道,“我们没有强行改变环境,而是让作物与环境形成了平衡。”

    当晚,“盐碱星”的基地举办了小型庆祝会。地外智慧们用本土的“盐果”酿出酸甜的饮品,围着试验田跳起了传统的“丰收舞”。王玲捧着饮品,站在田埂上,看着黑龙和周明与地外工程师们讨论系统优化,突然觉得无比安心——就像当年和慕容冷越、风澈在故乡的稻田里赏月一样,身边都是并肩前行的人。

    庆祝会进行到一半,“白盐”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我们在星球的北半球,发现了一处远古遗址,里面有类似良渚祭坛的石构建筑,还有刻着纹饰的陶器碎片。”

    第二天一早,王玲团队就跟着“白盐”赶往遗址。经过数小时的跋涉,一片隐藏在山谷中的石构建筑出现在眼前。中央的祭坛呈方形,四面刻着螺旋状的纹饰,与三星堆神树的枝干纹路、星盟“天地种植法”的轨迹完全一致;祭坛周围散落的陶器碎片上,刻着与河姆渡稻谷壳相似的编码。

    “这是星盟布设的‘农耕试验锚点’。”黑龙启动共振器扫描,屏幕上浮现出编码的解读结果,“百万年前,星盟曾在‘盐碱星’尝试培育耐盐作物,但因为本土文明灭绝,试验中断了。这些纹饰里,藏着当年的培育数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