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2 / 5)

加入书签

nbsp;   “是的,但吸附效率很低。”“白盐”补充道,“我们尝试过人工培育,却始终无法提高它的吸附能力。”

    王玲突然想起风澈小时候养的多肉植物,儿子总说“植物的根比叶子更聪明,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她立刻调出“红针草”的基因序列,与“星稻”的耐盐基因片段比对:“或许可以试试‘基因嫁接’,但不是强行编辑,而是用《氾胜之书》的‘溲种法’思路,让两种植物的根系微生物先建立共生关系。”

    当天下午,试验正式启动。周明带着地外助手调制菌剂,将良渚陶瓷结晶提取物与“盐生菌”混合,均匀洒在试验田的土壤中;艾拉操控灌溉系统,按照“梯次淋盐法”的参数,分三次喷洒淡化地下水;王玲则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将“红针草”的幼苗与“星稻”秧苗间隔栽种,指尖划过幼苗的根须,仿佛在传递某种无声的鼓励。

    “娘,要轻轻放,不然根会疼的。”脑海中突然闪过风澈小时候跟着她种稻子的画面,小男孩笨拙地捧着秧苗,生怕碰坏了脆弱的根系。王玲的眼眶微微发热,她抬头望向“盐碱星”灰白的天空,仿佛看到儿子的笑脸藏在云层后,正对着她点头。

    三天后,试验田迎来了第一个关键节点。当艾拉打开灌溉系统的阀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淡化后的地下水缓缓渗入土壤,带着菌剂的淡褐色液体在田垄间流淌,原本板结的盐碱土开始松动,“红针草”的根须肉眼可见地舒展,白色绒毛上渐渐吸附了细小的盐粒。

    “土壤含盐量下降了8‰!”负责监测的地外助手兴奋地传递信号,屏幕上的数值曲线稳步下滑,“‘盐生菌’的活性提升了30%,已经开始形成菌群!”

    王玲却注意到一个细节:靠近田埂边缘的“星稻”秧苗叶片有些发蔫,根部的土壤含水量明显过高。“停止灌溉!”她立刻喊道,“《齐民要术》里说‘涝则疏沟,旱则灌溉’,这里的土壤渗透性差,淋盐的水量必须精准控制。”

    她调出慕容冷越的手稿,其中关于“土壤湿度动态平衡”的计算公式被红笔圈注过。“按照这个参数调整灌溉频率,每次浇水后开启地下排水管道,把多余的含盐废水及时引走。”王玲指着公式说道,“冷越当年就发现,极端环境下,‘精准控水’比‘大量供水’更重要,这和古人说的‘量力而为’是一个道理。”

    调整方案后,试验田的长势明显好转。一周后,“星稻”的叶片变得翠绿,“红针草”的根须吸附了大量盐粒,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也趋于稳定。“白盐”的角质层泛起淡淡的光泽,这是他表达喜悦的方式:“再过一个月,就能知道是否能成熟了。但我们的净化系统还是个问题,要是大规模种植,废水处理肯定跟不上。”

    王玲早有准备,她调出全息设计图,上面是结合了良渚水利与“玄冥号”资源循环技术的净化系统:“用多层过滤池模拟‘淋盐法’的自然脱盐过程,第一层用‘红针草’根系吸附,第二层用菌剂分解,第三层用反渗透膜提纯,净化后的水还能循环用于灌溉。这是‘古今结合’的闭环系统,成本比纯机械净化低60%。”

    “白盐”看完设计图,立刻安排工程师开工建设。接下来的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