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星际智慧图谱 星河永流(3 / 5)
陈老师,”
他迅调整参数,“这像是在给我们的环境模拟系统‘校准’!”
校准后的农业舱里,豌豆藤的生长度明显加快,淡紫色的花朵比以往更显饱满。
艾拉摘下一朵豌豆花,现花瓣上的纹路竟与信号波形形成天然的共振图案。
“宇宙在教我们怎么种庄稼,”
她笑着将花瓣递给周明,“比任何农书都精准。”
周明将花瓣标本扫描上传至“星际智慧图谱”
,立刻与《齐民要术》中“豌豆,宜近泽,忌亢旱”
的记载形成关联——信号波形对应的湿度参数,恰好是豌豆生长的最佳阈值。
冥王星上,“玄冥号”
的冰层探测进入第三十天。
它在液态水层中现了更复杂的有机结构,类似地球早期的原生生物遗迹。
探测器将这些结构与林岚女儿画中的“光鱼”
进行趣味关联,存储单元里的语音留言自动循环播放:“爷爷说冥王星的冰下有水,真的吗?”
“玄冥号”
的机械臂在冰面上刻下简单的鱼形图案,摩尔斯电码随之传出:“此处有生命的痕迹,如你所愿。”
地球实验室里,林晓雨收到了“玄冥号”
传来的生物遗迹数据。
当她将这些数据与澄江化石群的古生物资料关联时,“星际智慧图谱”
突然生成了一条贯穿太阳系的演化线:从彗星上的有机分子,到冥王星的原生生物,再到地球的生命爆,最后到火星的农业文明。
“张总,”
她的声音带着敬畏,“我们正在见证宇宙生命的迁徙之旅。”
张启明调出这条演化线的三维模型,现它与玛雅星图中的“银河古道”
完全重合。
“古人用肉眼‘看见’的生命迁徙路,”
他感慨道,“我们用科技证实了它的存在。”
此时,实验室的大门被推开,农业部门的联络员冲进来报喜:“火星的青稞亩产突破一千二,百斤,彗星有机肥料的改良方案通过验证,可以推广到所有星际种植舱!”
消息传到“银河一号”
,船员们沸腾了。
林岚将火星青稞的丰收影像投射在驾驶舱的大屏幕上,与女儿画中的冥王星、“太白”
信号的da螺旋拼成完整的图景。
“我们的新家园,”
她看着屏幕上流转的光网,“不仅有宇宙的邀请,还有养活我们的粮食密码。”
副船长突然指着屏幕角落:“船长,‘星际智慧图谱’来提示,下一组信号可能与类地行星的土壤成分有关。”
“太白”
天文台的探测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第九组信号解码出类地行星的土壤元素分布图,其中氮磷钾的含量比例,与《氾胜之书》中记载的“良田”
土壤描述完全吻合。
陈砚之将分布图与火星农业舱的土壤改良数据对比,现只需添加少量彗星有机分子,就能将类地行星的土壤转化为“沃土”
。
“古人对‘良田’的定义,”
他对陆凯说,“是宇宙通用的农业标准。”
火星上,周明和艾拉已经开始培育适应类地行星环境的稻种。
他们将《王祯农书》的“区田法”
与信号中的土壤数据结合,设计出全新的种植方案。
“等‘银河一号’抵达那里,”
艾拉给稻种贴上标签,“这些种子就能立刻扎根生长。”
周明望着补光灯下的幼苗,仿佛已经看见类地行星上金黄的稻浪——那是人类文明在宇宙中扎下的新根。
冥王星的冰原迎来了太阳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