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微光星河(2 / 4)
多数投资方对此持怀疑态度,唯有一位年长的投资人赵先生表现出兴趣。
“很有意思的想法,”
赵先生在视频会议中说,“但我需要看到实际证据,证明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真的能工作。”
就在程曦为此苦恼时,她收到一封意外邮件。
件人是林教授,一位研究社会网络的人类学家,偶然听说“微光计划”
,表示有兴趣将其作为研究案例。
程曦立即回复,约定见面时间。
林教授是一位银苍苍却精神矍铄的女士。
听完程曦的讲述后,她微笑着说:“你知道吗?许多传统文化都有类似理念。
非洲ubuntu哲学说‘我在,因为我们在’;印第安谚语说‘我们是一个人’;中国人讲‘仁者爱人’。
你梦中的星河,或许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互联共生的渴望。”
这番话让程曦深受触动。
她邀请林教授担任项目顾问,老人欣然同意。
在林教授的帮助下,团队设计出一套详细的实施方案。
他们选择了一个中等城市作为试点,招募志愿者,联系社区组织。
程曦亲自前往那个城市,驻扎在那里协调活动。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
起初,社区居民对“微光周”
反应冷淡。
“又是来搞慈善的?”
“我们不需要怜悯。”
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
程曦没有气馁。
她改变策略,不再强调“帮助”
,而是强调“交换”
和“共享”
。
她找到社区里几位关键人物——一位退休老教师、一位年轻的面包师、一位修理能手,还有一位热爱园艺的家庭主妇。
“您教孩子读书,我可以帮您修理花园栅栏。”
“您教我做面包,我可以帮您设计店铺海报。”
“您分享种植经验,我可以陪您去医院复查。”
这种互惠提议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渐渐地,社区中心开始热闹起来。
一位高中生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老人则分享人生经验;一位母亲组织亲子阅读活动,另一位父亲帮忙照看孩子;修理工开设简单维修课程,学员帮他整理仓库。
微光周正式启动那天,程曦站在社区广场上,看着人们来来往往,技能、时间、关怀在人群中流动。
一位小女孩跑到她面前,递上一张画:“这是给你的!
王老师教我画画,她说我可以教别的小朋友。”
画上是一片星空,无数小点连接成网络,出温暖的光芒。
程曦眼眶湿润。
这正是她梦中的景象。
当晚,她接到赵先生的电话。
投资方们听说试点社区的成功,愿意再给三个月时间观察效果。
好消息传开,团队欢呼雀跃。
但程曦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随着“微光周”
在更多社区推广,挑战也随之而来。
有的地方活动组织混乱,有的地方参与者之间产生矛盾,还有的地方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实质内容。
最严重的危机生在一个老旧小区。
组织者擅自记录参与者信息并出售给广告商,导致信任危机。
消息被媒体曝光,“微光计划”
声誉受损。
程曦连夜赶往那个小区。
面对愤怒的居民,她没有辩解,而是诚恳道歉,承诺彻查并改进监督机制。
她住在小区里,一连三天与居民交谈,听取建议。
“你们想法好,但太理想化了。”
一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