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巨额订单来袭(4 / 5)

加入书签

   与此同时,“夜间倾听岗”在全国三百余所乡村学校落地。这些岗位由经过培训的高年级学生轮值,每人每周两晚,佩戴特制徽章,在宿舍楼巡逻时主动询问:“你需要说话吗?”起初有人担心学生能力不足,但事实证明,同龄人之间的共情往往比成人更敏锐。云南一所中学报告显示,自从设立倾听岗,宿舍矛盾下降56%,夜间突发情绪崩溃事件减少八成。

    然而,并非所有变革都顺利推进。某日清晨,林浅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指控萤火计划“传播负能量”“鼓动学生对抗家长权威”,并附有多段剪辑过的录音,显示个别孩子通过萤火箱抱怨父母管教严格,甚至说出“我不想活在这种家里”之类的话。信末署名“一名忧心忡忡的教育工作者”。

    她没有删帖,也没有辟谣,而是发起了一场公开直播:《孩子说“不想活”,我们该怎么办?》

    镜头前,她平静地说:

    “各位家长,我知道你们害怕。你们辛苦工作,拼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却听到他们说‘不想活’,心都要碎了。但请先别急着否定他们的感受。‘不想活’这三个字背后,很多时候不是真要结束生命,而是在呐喊:‘我撑不住了,救救我。’

    如果我们第一时间指责‘你有什么资格说这种话’,等于亲手关上了最后一扇门。

    真正的爱,不是要求孩子永远快乐,而是允许他们痛苦时,还能对我们开口。”

    直播间涌入十万观众,弹幕滚动如河:

    【我女儿昨天说了这句话,我没骂她,抱了她好久】

    【我爸看了直播,第一次跟我道歉】

    【原来不是孩子变了,是我们从来没学会听】

    七天后,举报者主动联系基金会,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学副校长。他说自己女儿三年前因抑郁休学,他曾坚信“吃苦就能成才”,直到看见她在日记里写:“爸爸,我不是懒,我是疼。”他哽咽道:“我以为我在培养强者,其实我在杀死我的孩子。”

    林浅邀请他加入专家顾问团。他在第一次会议上提议:“把‘情绪表达课’编入家长必修模块吧。大人也需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听众。”

    春天渐深,各地陆续传来好消息。内蒙古牧区的孩子们开始用蒙古语录制“心灵歌谣”,上传至萤火电台;江西山区小学成立了“纸船诗社”,孩子们把烦恼折进纸船,放进溪流,随水漂走的同时,也会收到其他班级同学的手写回信;就连一向保守的重点中学也开始尝试变革??杭州某名校推出“沉默日”,每月一天禁止公开批评、排名公布和集体训话,鼓励师生用书写代替责罚。

    最让林浅动容的,是一封来自陕西榆林的感谢信。写信人是一名初中班主任,她说班里有个自闭症男孩三年不说一句话,直到某天她把他带到萤火箱前,轻声说:“如果你想说,这里没人会笑你。”

    第二天,男孩独自来到箱前,塞进一张纸条:“我想摸一下同桌的铅笔盒。”

    第三天,他又来:“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