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六十章 我始终是大明人(1 / 6)

加入书签

    咻!

    刺耳的哨音划破长空,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李承义看着空中炸响的哨箭,喃语道:“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吴文昌皱眉:“你说什么?”

    李承义摇了摇头,指了指城外:“邓容、陈肇基要逃了,大王的旗帜要回来了。”

    吴文昌疑惑地看着李承义,总感觉这个人今日有些神神叨叨。

    西军营。

    陈山、阮高桦等人走了出来,跟着陈恭走向兵器库房,库房军士见是陈恭,抬手阻拦:“陈元耀的部下还没资格来这里??”

    陈恭疾步上前,......

    随着北疆局势的稳定,李文渊并未因此松懈。他深知,边疆问题如同一座冰山,表面平静之下仍隐藏着无数暗涌。为了进一步巩固北疆的安定局面,他决定采取更加长远和系统的策略。

    ***

    ###第四十章边疆新局

    一天清晨,李文渊站在御书房窗前,望着远方若有所思。他回想起这些年来治理南疆与北疆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虽然眼前的矛盾得以缓解,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陛下,工部尚书求见。”内侍轻声禀报。

    “宣。”李文渊转身坐下,神色平静。

    不一会儿,工部尚书匆匆走进来,双手奉上一份奏折。“陛下,这是关于我们近期在北疆修建水利工程的初步规划,请您过目。”

    李文渊接过奏折仔细翻阅起来。这份计划详细列出了如何通过引水灌溉改善北疆干旱地区的农业条件,并提出建设一系列水库和渠道,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水源支持。

    “很好。”李文渊合上奏折,满意地点点头,“但朕还有一点担忧??仅靠水利工程是否足够?毕竟游牧部落以放牧为主,他们未必愿意接受这种改变。”

    工部尚书微微一怔,随后答道:“陛下英明。臣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建议同时推广适应性更强的作物种植技术,比如耐旱的小麦和豆类。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部分部落向农耕转型的需求,又能减少对草地的压力。”

    李文渊沉吟片刻,最终拍板决定:“就按你的计划施行吧。不过,此事要分阶段推进,先从那些已经签署和平协议的部落入手,逐步扩大范围。此外,派遣熟悉农业的官员协助部落首领实施具体措施,确保效果落到实处。”

    ***

    与此同时,张廷玉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外交任务后,被调回京城述职。然而,他的工作并未结束。李文渊再次召见了他,赋予新的使命。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