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夜行漫记(其二):贝多芬(上)(1 / 2)
其实,范宁已经拿到“极夜之门”的密钥了。
作为走“先驱之路”的自创密钥者,他曾在较低处时,就有意识地注重感受攀升路径上方的情况,门扉中或有一道与“音乐理论的革新”有关。
那时他看得不太准,一开始以为可能是第三重“旋火之门”的高度,后来发现不对,其实远在第五重。
所谓“音乐理论的革新”......
创立“不休之秘”这样的壮举,早已不是革新不革新的问题了,这是大一统!
最为契合自身神性的独特密钥已然在手。
但问题是,没有门。
世界全盘崩坏之后,意志层的移涌物质早已与醒时的表皮粘连不分、扭曲一团。
移涌如此......范宁都怀疑辉塔可能塌了。
自己现在的境界是不是算作“执序四重”?准备晋升的下一个境界是不是“执序五重”?不知道。
挺可笑,连所谓“神秘学等级”都不知道了。
虽然无门可穿,但今夜一路朝下方漂流沉潜,范宁却是逐渐地意识到......
虚界这种地方的特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与“极夜之门”的称谓、秘密、情绪、隐喻等等方面,有类似之处?
而“下潜”的过程,是否也与“穿门”的过程,有类似之处?
致敬!
探索虚界的范宁试图向“极夜之门”致敬!
他再度下沉,穿过光芒尽失的深海,继续往下,继续往下,周围的“介质”变得无可理解的稀薄,甚至于到了背离“真空”程度的负轴上。
浪漫主义时代再往前的“星光”们,漂流失落之程度远比范宁想得要深得多。
在这里,他看到了过程的停滞,体会到了思维的冻结。
他试图在“夜行漫记”中奏出一条本应激昂向上的贝多芬式乐句,却被凝固在冲向巅峰的前一个刹那,永恒地保持着那个充满张力的姿态,无法抵达应有的解决。
他试图划出一片本应逐渐淡出的和声尾音,却拉长成了无限延长的“直线”,“直线”再变为“虚线”。
他甚至在描绘一些微小的、代表着音乐动机发展的“可能性分支”时,觉得音符如被冻结在冰中的气泡,保持着萌芽的形态,永无舒展之日。
从“骨灰地的荒原”到“虚空悬崖下的瀑布”,从“声骸之海”到“残响之地”......如今这里的深度已经不属于“残响之地”了。
这里或应称为“时之隙”。
“黑暗”、“无声”、“寒冷”等词汇本身,都失去了意义,连时间都已被冻结出一道道裂缝,所有的因果链条在最关键的节点上永恒悬停,范宁只能在其裂缝的“无限延长的不完全过程”中漂浮行走。
他自身的思维,也陷入了这种渐慢的冻结之中,一个念头的升起变得过去一世还漫长,情感的波动被摊薄成了无法感知的平面,思念、喜悦、渴望......所有的棱角都被磨平,色彩褪去,近乎漠然。
但这岂不正是“极夜”的真意,是其含义所代表的“普累若麻”的构成?
在范宁自我的概念深处,那历经了无数音乐结构分析、见证了万千艺术灵魂遗憾而锤炼出的核心,再度艰难运转起来。
且速度正在缓慢地变快。
“不休之秘”本身就是对“过程”与“结构”最本质的理解,范宁在下潜的过程里,逐渐理解了这里的一切。
他逐渐理解,其实永夜或虚无,存在另一种表述方式——所有运动、所有过程、所有因果达到一种极致平衡后的“零位状态”。
暂时的“零位状态”。
动与静不是这世间绝对的概念,更非绝对的真理。
如同一个完美的休止符,并不意味着音乐的消失,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